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百年天生·红色印记丨人民空军第一代飞行员——

点击:时间:2021-10-09
郑刚,属龙,今年94岁,是人民空军第一代飞行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我以紧邻老乡的身份,赴上海浦东新区,第三次拜访了这位老党员、老功臣,他思路清晰地回顾了参加革命的难忘往事。
 
 
弃学参加新四军
 
 
郑刚,原名郑祖培,1928年出生于唐闸镇西北近郊农村,现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三组的一个农民家庭。
1938年3月17日,日军侵占南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个个惨案不断发生。年幼的郑祖培目睹邻家婶婶被日本鬼子奸污,心中燃起愤怒的火焰,便在自家院墙上用大毛笔写上“打倒日本侵略者”的标语,吓得叔父连夜把墙上石灰铲掉。
那时候,抗日游击队经常出没于他家,抗战战士的英勇和铮亮的枪支,使他既敬佩又爱慕。当年,因为父亲是私塾先生,他又是家中的长子,有机会识字读书,学了点文化,15岁考入位于唐闸镇的敬孺中学(南通市二中的前身)初一学习。
1942年8月,遭受日寇侵略而停办的敬孺中学复校,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敬孺中学成为新四军在唐闸河东的抗日宣传点,许多学生以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活动。1944年,升至初二的郑祖培成为宣传抗日的一员。在联系接触到中共地下党联络人、小学教师胡松林以后,虚岁16岁的郑祖培决定拿起枪支参加抗日,铁了心要弃学投奔新四军。胡松林被这位开始发育、体魄健壮、决心之大的学生伢儿精神所感动,便向党组织汇报了郑祖培的要求,并与新四军联络站取得联系,确定了出发时间、沿途路线和到达目的地。
1944年下半年的一个初冬凌晨,郑祖培连夜写了封外出学徒的书信,留在弟弟郑祖怡的枕头下,便瞒着父母及家人轻装上路。他没有直奔唐家闸,而是绕道摆渡跨越通扬运河,兜了一大圈,到敬孺中学东侧约定的接头地点。在胡松林的护送下,顺利找到出发第一个的联络人。接下来,事情就不那么顺利了。因为到一个地方就要更换联络人及带路人,为了隐瞒身份,有时要扮演“跑单帮”的,有时要像个“赶集的农民”,有时还要装束成渔民的模样。为了避开鬼子的封锁线和伪军哨卡,进入如东后,他在联络人和向导的指点下,沿着南黄海海边,由南向北步行,跨河走险滩,涉水抄小路,甚至还要钻大片芦苇。借宿不成,还得睡牛棚蹲草垛。由于海滩潮湿,换洗不成,浑身惹了许多虱子。他哪里顾得上?有时十里路程确要跑上二、三十里,巴不得跟着联络人早点到达目的地。从如东、海安到兴化,记不清换了多少个联络站、护送人,路过了多少村庄,跨过了多少河桥,饿着肚皮奔跑“天天有”,披星摸黑“家常饭”。“一心参军打鬼子”这个信念,深深扎根在这位16岁的学子脑海中。南通到达兴化二百公里的路,他绕道跑了三倍的路程,终于来到新四军军部党校所在地兴化。
郑祖培出走后,邻居问其父母“你大儿子去哪里了”,父母和家人众口一词地回答“去海安米行学生意”,每年还去邮局寄送衣物,这才保住全家的安全。其实,父母和家人多年一直不晓得郑祖培加入了共产党的部队。
当年,驻守战斗在兴化一带的新四军,是著名将领叶飞带领的一支部队,旅长是廖震国(解放后担任过南京军区司令员)。部队首长见到这位中等身材、体格健壮的在学学子,却像一个稳健老练、谈吐不凡的老兵,要个头有个头,要文化有文化,就先把他安排在教导15大队学习。为了表明自己拿枪抗日的决心,郑祖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郑刚,义为意志刚强。
由于郑刚年少聪慧、勤奋好学,又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政治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很快被编入连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成为新四军一纵一旅一支队(团)三营九连的战士、排长、文化教员。
 
 
转岗驾机学飞行
 
初中没有毕业的郑刚,在那个年代算是个不大不小的知识分子,经过战斗的磨炼日趋成熟,新四军领导决定选调他去学习航空技术。听党的话,服从安排,是军人的天职。1945年2月,郑刚毫不犹豫来到东北民主联军所办的航空学校学习。据说,这座学校就是人民空军在东北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起初,郑刚学习的航空机械工程、空军后勤。由于他勤奋好学、思路敏捷,接受能力强,加之身体素质好、品学兼优,学校领导让他转学飞机驾驶。1945年4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至1949年初,郑刚以优异成绩,圆满顺利完成4年的学习课程,并接受苏联空军培训考核。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郑刚见证了那段历史。1950年6月19日,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在南京组建,亦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毕业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优秀学员被分配安排在这个混成旅。所谓混成旅,就是由歼击机、强射机、轰炸机、运输机组成的旅团。郑刚在这个旅的新十一团,驾驶歼击机,并任中队长;后来混成旅建立十团,他又被调到该团,驾驶喷气式战斗机(米格15)。由于部队需要,郑刚又从南京调到上海虹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空降队伍任职。他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我国沿海领空的安全,随时歼击来犯敌机。
 
 
赴朝抗美歼敌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郑刚所在空军部队奉命赴东北辽阳(鞍山、丹东)机场参加抗美援朝战斗,时任志愿军空军第四师十团二大队大队长。当年,作为飞行大队长,不仅亲自驾机战斗,还要指挥8至12架飞机战斗,时时刻刻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每次战斗,敌我双方装备力量、军事素质悬殊很大,但我军将士全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从气势意志上压倒、打败了美国侵略军。在朝鲜战场上,郑刚已经记不清自己驾机起飞了多少次、与敌机交战了多少回,但与王海、张积慧等战斗英雄一起鏖战的几次场景,让郑刚刻骨铭心、历历在目。
1951年初,郑刚所在飞行大队与几个兄弟大队一起在丹东(原名浪头)机场起飞,越过鸭绿江在朝鲜空中巡逻,保卫朝鲜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干线,预防美机突然袭击。返航途中,郑刚接到副支队长赵明的紧急呼救,说是他们被多架敌机牵制,正在鏖战。说时迟,那时快。郑刚率队火急调头奔向战空,与赵明战机迅速组成包围圈,形成夹攻之势。敌机发现志愿军救援战机的到来,妄图逃窜,血气方刚的郑刚紧追不舍。志愿军驾驶的米格15歼击机,毕竟优于美军的F-80,在几乎看清敌机牌号和驾驶员的情况下,郑刚他们愤怒地发射一串串炮弹。其中,美军的一架F84、一架F80被当场击毁,一架F86被击伤落地,其余的敌机纷纷逃走。赵明率队的机组得以获救。从1951年10月26日起,历经22天的战斗,我军共击落级机17架,击伤敌机7架。在当年11月沈阳空军庆功大会上,郑刚和他的两位战友一起荣获人民空军历史上首个一等功称号,他们也成为人民空军历史上首个英雄集体。
 
1951年11月沈阳空军庆功大会期间,空军首位特等功臣和首批三位一等功臣合影,左一为郑刚。该照片现保存于北京军事历史博物馆。
 
 
负伤住院遇知音
 
1951年二、三月的一天,美军出动数百架飞机妄图轰炸朝鲜北方发电站,志愿军空军联师下令阻击。郑刚受命率队与兄弟大队直飞指定上空,展开了生死搏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郑刚多次避开敌机扫射,抓住机会向敌机还击。在左闪右避、上下翻飞中,自己的机舱盖被流弹击穿,身负重伤(从此,留下耳背残疾)。他忍着剧痛继续战斗。混战中,他的机尾冒起浓烟,顷刻便会机毁人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不得不弃机跳伞。
当时是一场大雪过后,郑刚的降落伞飘落在一片白皑皑的山坡上,连一串野熊脚印都清晰可辨。由于伤势过重,他昏倒在冰天雪地里。不一会,一群举着镰刀、棍棒的朝鲜农民过来。喧哗声把郑刚惊醒,幸好他曾学了几句朝鲜语,有气无力地说了句:“冬木(同志)。”本来这些见了美军俘虏举刀便砍的朝鲜农民,一听声音就晓得是自己的同志,赶紧用牛车把郑刚拉进了村子。这个村子里大多数是山东移民,见到自己的同胞——中国人民志愿军特别热情。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郑刚苏醒过来。第二天,朝鲜老乡联系到当地志愿军,便把郑刚送到志愿军驻地——昌城。朝鲜农民久久拉着郑刚的手,祝他早日康复,一路平安。
由于伤势过重,几经周折,郑刚才被转送到东北长春空军医院治疗养伤。在长春空军医院,年轻英俊的郑刚,被该院的护士、东北姑娘于世珍相中。于世珍曾在《人民空军》杂志上拜读过郑刚的事迹介绍,看到刚从火线下来的郑刚真人,更是一见钟情。后来,在空四师(后为空一师)师长方学翼的牵线下,于1955年喜结连理,双双成为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婚后育有一对儿女。
 
 
并肩战斗立奇功
 
1951年那次负伤治愈以后,郑刚毅然重返前线继续驾机战斗,直到朝鲜战争结束才回国。
第一次拜访郑老的那天,他兴致勃勃谈起68年前那场与美国空军王牌戴维斯的斗智斗勇的战斗时,他在笔者的笔记本上一边画起战机示意图,一边讲述空军英雄张积慧的英勇事迹。
1952年2月10日清晨,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某部10团二大队队长郑刚率队,与10团三大队队长邹炎、12团三大队队长张积慧率队,在朝鲜博那郡地区上空巡逻,郑刚发现张积慧大队右前方空中有几个黑点在移动,便立即告知张积慧。这时张积慧已经盯上这几个黑点,并作好战斗的准备。在兄弟大队的掩护下,张积慧率队直奔小黑点方向。不一会工夫,张积慧看到是美国敌机。他沉着机智地指挥僚机一起急速上升,首先占据高度优势,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右转。这时,敌机发现志愿军战机的追击,便进行俯冲,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企图运用阳光掩护。张积慧机智果断调整战机动作,在敌机预想不到的情况下,迸住气靠近敌机。当双方战机相距只有80米的时候,张积慧看清敌机的英文字母,咬紧牙关射出了仇恨的炮弹,敌机拖着黑烟堕落下去。后来,在博那郡三光里北角的山坡上,发现这就是美国空军王牌飞行员乔治·阿·戴维斯。这一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朝军队的战斗意志。
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郑刚率领的飞行大队共击毁敌机10架,击伤1架,他本人荣获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国际主义三级红旗勋章等荣誉。
 
 
服从命令是天职
 
1953年,郑刚回国后留在东北大连,和战友一起接受苏联空军培训,学习提高飞行员适应复杂气候和夜航等全天候驾机的战术。再次培训后,在人民空军驻华东沿海部队任职近20年。1955年授受军衔时,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校副师长,后来担任空军中校师长、空四军党委委员、副军长,一直没有离开日夜相伴的战机。
拜访郑老的第一次,正巧遇上前来看望他的三位老战友。其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转业飞行员杜恒勤深情地告诉笔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郑老一直是负责军事业务的领导,坚持驾机训练飞行员。像他这样50多岁驾机上天的领导不多见。接受郑老培训的飞行员不计其数,连现任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同志也是他的学员。接着,一边打着手势,一边讲述40年前郑老亲自带他驾机训练的情况。
坐在一旁的徐守鹏、李明两位老人也不时地插话,说是郑老当年不仅是一位训练有素、实践经验丰富的空军指挥官,也是党指向哪里就到那里的实干家。郑老自己也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上个世纪60年代,郑老受军委指派两次去过越南。1966年帮助越南空军培训飞行员,越南空军司令是他的学员。1968年,赴越南考察空军驻地与战场,指导完善防空布局。
正因为郑刚对越南空军布防情况熟悉,1978年他被调离驻沪空军,赴祖国西南部,任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副主任。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他又被借调到离越南更近的昆明,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副总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郑刚重新回到“成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中央军委规定部队领导年轻化,年过半百的郑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担任“成指”的顾问。
1983年至1984年间,他被借到北京空军军事学院编写教材。过去,我国的空军教材一直沿用的前苏联的。中央军委为了重新整理一部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现代战略战术思想的空军教材,郑老被指定为教材编写者之一。在北京,他结合自己30多年驾机战斗实践和指挥作战经验,编写成《歼击机空战指挥》一文,受到空军军委的好评。1985年7月15日,郑刚从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顾问(行政12级副军职)的岗位上离休。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通机场筹建,应老同学、原南通市委书记朱剑的邀请,曾担任南通机场筹建顾问,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如今的南通机场迅速发展,日新月异,郑老也是有功者之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