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从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的实践 看他执行中央命令

点击:时间:2020-09-27
从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的实践
看他执行中央命令的担当精神
 
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是由于估计到东北是国民党军队的必争之地,我党中央决心调大批部队进入东北,目的是为了日后与国民党军队决战。可是黄克诚在率部赴东北的实践中,前前后后却遇到了不少的阻力,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黄克诚有着非常坚定的担当精神,再加上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逐个妥善解决了问题,从而使部队按命令到达东北。笔者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深受教育和启发,故此,以从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的实践,看他执行中央命令的担当精神为题撰写一文,以表示对黄克诚这位赤胆忠心为党、为国、为民的革命先辈的缅怀和崇敬。
1945年9月上旬,经党中央批准,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第七、第八旅自淮南津浦路西东返,回师苏北。于9月13日途经华中局驻地时,得知苏联红军已将日本关东军歼灭,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同时,黄克诚又得知,我军也有少量部队进入东北。这时,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部队还在大后方,一时还来不及接管东北。此时,黄克诚认为,这是我军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极好时机。于是,他就请当时任华中局书记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及军委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不可错过时机。但是,饶漱石不同意发电报。在这种情况下,黄克诚就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电报,向中央及军委提出了他对当时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及建议,并于14日用华中局的电台发岀。黄克诚在这份电报中这样写着:蒋介石对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而在军事上敌人以大军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军可能接近之山脉,防我军向其背后挺进。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我们应在政治上仍进行谈判,而在军事上应该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东北既能派部队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黄克诚把这份电报发出去之后,他就离开华中局驻地,率部发动两淮战役。在我军攻克淮安的第二天,既1945年9日23日,黄克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他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三万五千人开赴东北。这就说明,黄克诚在电报中向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的他对当时局势的分析及对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肯定。
黄克诚接到上级关于让他率部开赴东北的命令后,他就立刻着手进军东北的部署。此时,有人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要新四军第三师北进部队把武器和装备留下来交给地方,说是到东北之后就可以拿到新武器和新装备;二是不要带棉衣。对于武器装备问题,黄克诚没有轻信,他脑子清醒,态度非常明确。他认为,考虑问题应该把不利因素尽量想得多一点,以便有备无患。因此,他坚持部队现有的武器不能留下,要全部武装上路。把部队全部武装后,多余的武器留下来交给地方使用。同时,黄克诚坚持一定要带上棉衣。对于这两个方面,黄克诚在当时是受到责难的,但他坚持了这两条。黄克诚虽然在这两个方面受到责难,但他坚持这样做,完全是正确的。首先,对于武器装备来说,当时的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万一拿不到武器,将怎么打仗?而且是千里行军,如果在路上遇到情况,没有武器又怎么应对?其次,当时已进入冬季,尤其是向北行军,直到东北,到了东北,首先将遇到与苏北不同的寒冷气候,不解决部队的棉衣问题肯定不行。再说,如不解决棉衣,部队行军,越是向北走,天气越是变得寒冷,就是到了东北,怎能一下子解决三万五千人的棉衣。所以说,黄克诚坚持的这两个方面,是完全正确的。
一切准备就绪,部队还没有出发,在离开苏北之前,又来情况了。黄克成接到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要他率部到达山东之后,要停留一个时期待命。在面临这种情况下,作为黄克诚来说,他虽然是带着这一指示上路的,可在行军途中,他一再考虑,部队在山东滞留非常不利,军事行动历来都强调兵贵神速,捷足先登。我们进军东北更应不失时机,争分夺秒地快速行动。如果在山东久留,再动员北进,有将费些周折,恐贻误战机。于是,黄克诚于10月4日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部队到山东后,不宜停留,稍事休整立即北进。中央军委于10月6日回电指示:“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作战任务。” 就这样,黃克诚率部于10月12日进入山东临沂地区,休整了两天,补充了粮食,即向河北进发。黃克诚率部一路快速行军,当部队于11月10日抵达冀东的三河、玉田一线时,适逢连日降雨,道路泥泞难行,部队又无雨具,不得不就地休息两天,并补充粮食,准备出山海关进入东北。此时,黄克诚得知国民党汤恩伯部五万余人逼近山海关,已与守卫山海关之我山东部队杨国夫师接触。黄克诚考虑到他很难率部按计划经山海关进东北,便于11月8日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改由山海关以西绕道经冷口出关进入东北。11月11日,黄克诚接到东北局的电报,命令他率部直奔山海关,配合杨国夫师歼灭进攻之敌。11月13日,黄克诚又接到东北局的电令,要他部暂勿向锦州、义县前进,而改向义院口、驻操营前进,并要黄克诚统一指挥新四军第三师及山东梁兴初师集结于抚宁地区,待机歼灭正向山海关西北之石门寨及抚宁延伸并构筑地堡工事的国民党军队。面对上述情况,黄克诚于11月14日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并报东北局,说明新四军第三师与山东梁兴初师全部集结于抚宁,尚需六天时间,且部队极度疲劳。他在电报中说:“军委前已电令我部迅速向锦州集中,现东北局又电令我部集结抚宁作战,究竟如何行劲,请尽快指示。” 黃克诚此电报发岀后的当日(11月14日)接到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发来的电报,令他部与梁兴初师速分路平行前进,限于11月24日(10天时间)到达锦州地区休整。11月15日,毛泽东又电示东北局:“我黄、梁两师四万二千,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义院口、驻操营,必无好仗可打;即便歼敌一部,不过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处于被动。应令黄、梁两师从冷口、界山令口分路隐蔽开至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处于内线,休整部队,恢复疲劳,补足枪弹,熟悉地理民情,创造战场,演习夜战,准备决战。” 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命令,黄克诚率部从玉田岀发,经丰润、迁安,由冷口出关,又经青龙、建昌,于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就这样,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四个旅三个特务团共三万五千余人,在黄克诚率领下,从苏北徒步行军,跨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五省,历时两个月,完成了进军东北的战略任务。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参加了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创建和东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及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部的领导和指挥下,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同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同东北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笔者通过学习研究黄克诚率部挺进东北的这段历史,深深体味到,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还未拉开序幕的那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为能识大体、能顾大局、能敏感地站在高层次上看问题,寻求战略对策并得到最高层面赞同的黄克诚,使他胸中的这团火得到点燃。而为使这团火继续燃烧,为使这一战略目的对策得到实现的黄克诚,也就是他在率部挺进东北的实践中,却遇到了许多难题。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后认为,无论是黄克诚在率部挺进东北之前,还是在率部挺进东北的途中,他所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这些难题都是人为造成的。而且这些难题,让人一看就能看岀其原因在何处。可作为黄克诚来说,他所遇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很难解决的难题。所以,笔者认为,在这些人为的难题中,说轻一点是因为黄克诚的某些上级领导人不了解全局,不识大体,说重一点,那是有人存属于顾意出难题。对此如何定论,笔者认为这么说更准确,那出难题的原因除了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但作为黄克诚来说,他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面对现实,冷静分析遇到的种种难题,寻找对策,采取可行措施,排除了种种干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从而胜利完成了率部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岀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莎士比亚全集》第7集第332页。)我们从黄克诚在率部挺进东北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实践中,可以充分看岀,他的这一实践凸显出了他执行中央军委命令的极强的担当精神。黄克诚作为一名率三万五千官兵赴东北完成战略任务的高级指挥员,他所表现出执行命令的那种极强的担当精神,既是一种顶住风浪,排除万难的战斗精神,更是一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直胆忠心的革命精神。我们作为后代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应学习黄克诚同志的这种担当精神,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撰稿:王茂华
编辑:蒋玉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