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粟裕

点击:时间:2019-09-21
粟裕,1907 年8 月10 日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枫木树脚村。1926年,他在常德第二男子师范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从事学生运动。1927 年“马日事变”后,受到湖南反动当局的通缉,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教导队,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湘南起义。1928 年4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红四军,粟裕参加了坚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 年1 月后,他历任红四军的连长、营长、团长、团政委、师长、师政委、军参谋长和红七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在此期间,他在毛泽东、朱德等的领导下,通过游击战、运动战的实践,学习、领会、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从基层指挥员逐步锻炼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高级指挥员。
 

    1934 年7 月初,红七军团奉命从福建调回瑞金待命,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几位主要负责人及李德召见军团寻淮洲、粟裕等主要领导人,当面交代任务,宣布由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皖、赣等省出动,宣传中共北上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并规定这次行动的最后到达地域是皖南。
    七军团是中央苏区红军主力中较新的一个军团,较长时间在中央苏区东线作战,经过实战锻炼,逐渐发展成为一支英勇顽强、善于野战的部队。接受抗日先遣任务时,全军团大约有4000 人,为了完成新的任务,军团又突击补充了2000 多人,共6000 余人,有长短枪1200多支,分编为3 个师。抗日先遣队保持军团体制,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委,粟裕任军团参谋长。7 月6 日晚,北上抗日先遣队踏上了漫漫征程。9 月下旬,在由浙西遂安向皖赣边转战中,粟裕右臂负伤,至解放后才取出弹头。9 月30 日,抗日先遣队到达皖赣边的婺源县北,获悉皖南几个县的暴动早已失利。l0 月21 日,中革军委电令向闽浙赣苏区转移。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于闽、浙、皖、赣4 省,历时4 个月,行程数千公里,粟裕积极协助军团长寻淮洲进行军事指挥。在敌人前追后堵的严重情况下,孤军作战,击退了敌人无数次的堵截和追击;打了一些胜仗,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红军的企图;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同年11 月,先遣队到达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方志敏领导的部队会合,继续在赣东北和皖南地区坚持斗争。11 月下旬,中央军委命令红十军团由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创建皖浙赣苏区,方志敏随军团行动,调粟裕任十军团参谋长。在方志敏的领导下,部队进入皖浙赣边区与国民党作战。国民党军调集20 多个团的优势兵力对红十军团疯狂追堵和围攻。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粟裕和一部分同志多次建议分兵活动,以适应斗争的需要,但由于当时“左”倾路线的干扰,使军团领导顾虑较多,决定全军团南下返回闽浙赣大苏区。1935 年1 月15 日,部队大部分进入化婺小苏区。16 日,随先头部队行动的方志敏与粟裕商定,因敌情紧急,部队应立即行动。方志敏让粟裕率先头部队先走,他留下来督促军团主力迅速跟上。粟裕即率先头部队出发,在到达敌人封锁线时,粟裕派2个班佯攻山上敌军碉堡,吸引敌军火力,利用黑夜先头部队全部通过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但军团主力未能突过敌人封锁线,被7 倍与己的敌军合围于江西怀玉山地区,大部分壮烈牺牲,方志敏、刘畴西不幸被俘,北上先遣队失败。
    先遣队共历时6 个多月,在长途转战中,重要的战斗有30 多次,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以至南京,对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红军影响,以及策应中央主力红军转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日先遣队这段悲壮的战斗历程,在粟裕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从先遣队艰险复杂的经历中,体验到了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是关系一支部队、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如果政治路线不正确,军事战略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转变,就会招致失败。这对他三年游击战争及后来的独立领导一个战区时,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时转变战略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1935 年一二月间,粟裕率领的抗日先遣队、怀玉山突击部队到达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不久,接到中共中央指示,以先遣队突围出来的部队为基础,组成挺进师,粟裕任师长,挺进浙南,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浙南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缺乏党和群众工作的基础,粟裕领导挺进师全体官兵适时地实现从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的“进剿”和蒋介石嫡系部队两次各约40 多个团的“围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迎来了抗日高潮。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粟裕恢复了同党中央的联系。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布国共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当局协商,蒋介石同意将共产党留在南方8 省14 块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下设4 个支队。1938 年3 月,第一、三支队先后在岩寺集中。4 月,二支队抵达岩寺。长江以北的第四支队也在皖西集中。
    粟裕是1938 年4 月中旬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到达岩寺的。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4月24 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项英,指示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并特别强调“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从第一、二、三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侦察分队组成先遣支队,共400 人,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
    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赋予先遣支队的具体任务是:在政治上,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宣传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军事上,在新四军主力部队开进之前,先到江南了解日、伪军情况,特别是敌人的薄弱环节,了解江南平原的地形及风俗民情、群众条件,附带了解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为后来开进的部队创造和准备条件。
    这时的粟裕刚到岩寺才几天时间,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在召唤他临危受命,再次担当起先遣抗日的重任。粟裕深知,一支仅有数百人的先遣支队,深入到已经沦陷的江南侦察,在日本侵略军重兵控制的腹心地区活动,困难很多,危险很大。同时,他还深知,先遣队的成败关系极大,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策略,运用红军时期担负先遣队任务和在敌人腹心地区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才能在江南站稳脚跟。陈毅知道粟裕身上的担子很重,便将身边得力的副官和测绘参谋派到先遣队。
    4 月28 日,粟裕率先遣支队出发前,陈毅从岩寺赶到南陵为粟裕送行,与驻扎在那里的川军交涉,为先遣队疏通前进道路。两位战友久久舍不得分手,一直送到日军占领的宣(城)芜(湖)路封锁线,陈毅才和粟裕挥手告别。
    先遣队初到南陵时,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部队在东门外宿营,由于连日行军的疲劳,指战员很快就进入了梦香。子夜时分,粟裕突然下令紧急集合。指战员们站好队,粟裕说:“同志们,我们是负有光荣任务的部队,群众所以欢迎我们,是因为我们不是从前方溃逃下来的,而是向敌人开进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定受到了敌特、汉奸的监视。这里离敌控制的芜湖很近,说不定我们的行踪已经被敌人发觉了,敌人很可能对我们发动突袭。因此我们决不可高枕无忧,必须立即转移。”
    天刚破晓,敌人的飞机果然来了,在南陵城东门上空盘旋,狂轰滥炸,俯冲扫射。全城群众都在为先遣支队担心。而这时的先遣支队早已平安转移到南陵不远的麒麟桥一带山村宿营了。队员被炸弹的爆炸声惊醒,望着东门外腾起的滚滚烟尘,由衷地佩服粟裕料敌如神、
指挥英明。南陵群众发现先遣支队安然无恙,由惊转喜,议论纷纷,都说这支部队是神兵。国民党东北军部队也称赞说,新四军指挥员有远见,使飞机炸了个空。
进入江南敌后以后,粟裕几乎天天都要把部队行动和侦察得到的情况发电报告新四军军部,并亲自动笔写一份综合报告,派专人送回皖南。粟裕根据战略侦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江南敌后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形势和经济情况、社会情况、地理形势、群众条件等作了极其详细的分析汇报,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供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决策参考。
粟裕在报告中向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提出,在苏南敌后广泛开展发动群众的工作在当前至关重要。粟裕还详细汇报了先遣支队在苏南敌后开展宣传和统一战线工作的做法和已经取得的效果。
粟裕率先遣支队走到哪里,就把宣传工作做到哪里,全体指战员人人都是宣传员。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到位,新四军的美名很快传遍江南。从过去群众流传的:“出门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到现在的:“遇到新四军,亲如一家人”。到处都出现了群众协助先遣支队送信、带路、打探消息、捕捉敌探、破坏敌人交通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群众牺牲自己生命救护新四军伤员的动人事迹。
    1938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电示新四军:“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以准备跟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5 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分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5 月中旬,陈毅率一支队由皖南东进,沿着先遣支队开辟的路线向敌后挺进,通过宣(城)芜(湖)路封锁线,于8 日到达溧水与先遣支队会师。粟裕根据敌后侦察20 天的情况,向陈毅汇报了长达5 个小时。陈毅对粟裕卓有成效的工作极为满意。先遣支队深入江南敌后作战略侦察的任务至此已圆满完成。粟裕在新四军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开篇一章。
    1938 年6 月17 目,粟裕奉命率部参加韦岗处女战并取得胜利,此战激战半小时,击毙日军10 余名、伤数十名、击毁汽车4 辆、缴获长短枪10 多支,还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新四军初到江南的处女战,这一旗开得胜,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情绪和新四军的影响。对于此战的胜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来嘉奖电:所属粟部,殊堪嘉尚。
    6 月下旬,临时组建不到2 个月的先遣支队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新四军军部来电称赞:“先遣队的确起到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发展和胜利基础”。
 

    1938 年7 月,先遣支队撤消建制,粟裕回到第二支队主持工作。不久,第二支队司令部移驻当涂塘南阁。8 月,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在小丹阳一带与粟裕会合。不久,张鼎丞去延安,粟裕任第二支队代司令员。国民党当局对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一方面玩弄“借刀杀人”的诡计,企图借日军之手消灭新四军;另一方面又实行“画地为牢”,规定江南新四军活动的区域,只能在京沪铁路以南,东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宽只有五六十公里的一块狭长地带作战,倘若“越界”,就要被视作违反“军令”、“政令”给予处罚。粟裕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冲破国民党当局设置的“牢笼”,领导和指挥第二支队迅速展开于京芜铁路以东,京杭公路以西地区,独立自主地游击江南,打击日本侵略军。
    粟裕为发动群众、抗击日军,不受防区的限制,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很快打开了抗日局面。新四军不负众望,以一系列的战斗行动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使日军无计可使,只好随即调整兵力部署,采取防御性的攻势反扑。8 月22 日到26 日,日、伪军出动步兵4000 余人,骑兵500 余人,并配有20 余架轰炸机配合,兵分八路,水陆并进实行疯狂“扫荡”,企图一举聚歼初到江南敌后的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于小丹阳。粟裕率部由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分散袭击敌人后方:一路进袭当涂,威胁敌后;一路进击陶吴,牵制敌人:一路奔袭南京近郊,夺取雨花台,袭击中华门外敌伪军事目标。迫使日军在消耗大量炮弹、枪弹后进入小丹阳时,不但未见到新四军的踪迹,反而其后方到处受到新四军的沉重打击,遂慌忙撤逃。粟裕立即抓住战机,指挥部队追击敌人,连克一批村镇,毙伤敌50 多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1939 年1 月,粟裕率第二支队一部,长途奔袭安徽芜湖机场外围据点官陡门,前后只用8 分钟就解决了战斗,毙伤日军60 余人,俘50 多人,缴获机枪4 挺,步、手枪80 多支,以及一批弹药和军用物资,并将敌据点捣毁。4 月,日、伪军又调集1300 多人分三路向第二支队驻地进攻,粟裕指挥部队毙敌40 多名袁伤敌30 余人后安全转移。在这期间,粟裕还指挥部队进行了横山、陶吴、水阳桥、秣陵等数十次战斗,均获得了胜利,并袭击了南京的麒麟门和雨花台,与陈毅领导的战斗在茅山地区的第一支队相互呼应,威震江南。
    是年11 月,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别担任正、副指挥。
    1940 年7 月,粟裕在陈毅领导下,坚决执行党中央的东进北上的抗日方针,率主力部队渡江北上,粟裕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0 月,盘踞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阻拦我军东进抗日,集中主力向我黄桥进攻,粟裕辅助陈毅指挥了著名的黄桥决战,以7000 余人的兵力粉碎了数倍于我的顽军进攻,歼灭了韩顽主力,接着实现了同八路军会师,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中区党委书记。他领导苏中军民,在临江濒海、地富人稠、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粉碎了敌人频繁残酷的“扫荡”和“清乡”,度过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坚持和巩固了苏中根据地。
    1944 年春,他适时地组织了对日军的攻势作战,指挥部队进行了车桥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为了迎接对日军的大反攻,是年底,粟裕奉命率第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浙区党委书记,他深入发动群众,巩固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出色地指挥了天目山三次反顽自卫战。日本投降后,粟裕奉命北撤。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进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 年10 月初,粟裕奉命率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干部北撤至长江以北。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苏皖区成立华中军区。中央原定粟裕为司令员,粟裕让衔,再三电请中央任命张鼎丞为司令员,后来,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副司令员。11 月10 日,留苏中、苏北、淮南、淮北之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面对内战危机,他保持了高度警惕。
    1946 年夏,全国形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蒋介石把他80%的正规军193 个整编旅158 万人调集到内战前线,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同年7 月,国民党军以4 倍于我的兵力进攻苏中解放区。粟裕和谭震林一起,指挥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在同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较量中,凭借解放区的有利条件,他指挥正确,果敢灵活,每战都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经过1 个半月的连续作战,歼敌6 个半旅,赢得了初战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并为战争初期的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
    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南线战略试战,具有战略侦察的性质。初战胜利,不仅解决了对美械装备的蒋军打不打得胜的问题,使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树立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信心,而且初步探索出解放战争、特别是战争初期的一些特殊规律,在实战中形成了内线作战的正确战略方针,创造了一些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战经验。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发给全军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推广华中野战军的经验。
    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由陈毅统一领导。粟裕辅助陈毅指挥了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共歼敌3 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1947 年1 月,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他辅助陈毅指挥了莱芜战役。当敌南北对进,企图在临沂地区与我决战时,粟
裕以一部钳制南线之敌,主力星夜兼程北上,抓住并迅速歼灭了李仙洲集团,以我方损失仅敌军十分之一的代价,创造了3 天之内歼敌7个师的新纪录。
1947 年3 月,国民党军全面转入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同年5 月,敌军集中第一线的3 个兵团共17 个整编师(军),从临沂、泰安一线向沂蒙山区发起全面进攻,中路强敌号称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稍向前出,粟裕辅助陈毅指挥了孟良崮战役,将该敌从敌重兵集团中割裂出来,予以全歼,挫败了敌人的重点进攻,震惊了南京蒋介石集团。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中原,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1948 年5 月,中央决定陈毅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同年6 月,他指挥了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的协同下,攻克了河南省会开封,接着围歼援敌于睢杞地区,共歼敌9 万余人。豫东战役后,出现了华东野战军内外线兵团能够集中作战的有利形势。中央军委采纳了华野前指提出的集中华东野战军全军攻济打援的意见,决定发起济南战役,并指示:“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为保证战役全胜,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粟裕以参战总兵力的44%,即14 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参战总兵力的56%,即18 万人分别配置其它地区打援,组成打援集团。9 月16日晚攻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8 个昼夜的连续攻击,攻克了山东省会济南,歼敌10 万多人,俘敌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王耀武以下中、少将34 名。南线援敌慑于我强大打援兵团严阵以待,迟迟不敢推进,未与我打援兵团交火。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尔后同敌人大规模的决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由此拉开了解放战争我军同敌军进行南线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8 年9 月30 日,济南战役刚刚结束,粟裕就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冒着连绵不断的秋雨,由宁阳转移到曲阜。在这里策划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淮海战役。
对于淮海战役,史学界有“小淮海”、“大淮海”之说。一般认为,11 月8 日以前策划的淮  海战役是“小淮海”,11 月9 日以后策划的淮海战役是“大淮海”。由最初的“小淮海”演变为南线决战的“大淮海”,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节,粟裕都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第一次是9 月24 日晨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发电以后的第二天就收到中央军委、毛泽东的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在中原野战军主力由陈毅、邓小平率领下进入徐州西南地区,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的情况下,粟裕在10 月31 日向中央军委第二次建议提出,“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粟裕的电报传到西柏坡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正在为辽沈战役进行紧张的运筹指挥,同时关注着淮海战役的战前准备。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后的指挥问题。粟裕的电报正是时候,毛、周、朱当即研究同意。11 月1 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就这样,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问题,在不到3 天的时间内就解决了。淮海战役发起后,根据实际情况,于11 月6 日,又组成了以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为委员的总前委。当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攻歼敌黄百韬兵团的作战。同时,他又不断注视、观察、研究着全局形势和战区形势的变化。粟裕分析,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全国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已经在全国范同内,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占居了优势;同时战区形势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他经过综合分析后认为,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于11 月8 目与张震联名向军委第三次提出建议:“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转向徐(州)、蚌(埠)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将敌消灭在长江以北。这次建议,对于中央军委作出南线作战的战略决策,使“小淮海”演变为“大淮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1 月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终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在战役中,粟裕正确把握大兵团作战指挥规律,按照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统一部署,实施了正的指挥。战役的第一阶段,粟裕正确处理了战役过程中作战方式的转换和阶段之间的衔接,歼敌黄百韬兵团等部共17个师,为全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役第二阶段,粟裕从变化多端的实际情况出发,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钳制、阻止和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30 万人于徐州西南的陈官庄地区;钳制、阻击南线之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同时又抽出必要的兵力参加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的围歼。战役的第三阶段,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成功地运用军事与政治相结合的攻势,于1949 年1 月10 日全歼了杜聿明集团,并乘势解放了江淮之间广大地区。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粟裕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16 个纵队作战,歼灭了杜聿明率领的“剿总”指挥部和4 个兵团及一个“绥靖区”等国民党部队,共44 万多人,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毛泽东评价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一结束,粟裕就把精力集中到渡江作战上来了。他分析敌我战略态势,反复思考渡江作战方案,加紧进行渡江的各项准备工作。华东野战军的渡江准备工作,早在1948 年初就开始进行了。那时,粟裕虽然建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暂不渡江南进,但派几百名干部到沿江地区开展工作,一个加强营和200 余名干部到皖南,请东北解放区代为购制了一批改装木船为汽船的引擎。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粟裕就指令渡江先遣队南进到淮河以南、长江北岸,后来又派出几个加强营到皖中、苏中地区,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配合下,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侦察沿江敌情、勘察沿江地形,对长江渡口、水文以及相连的河湖港汊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绘制成图。这些工作,对于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保证大部队胜利渡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 年1 月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的1949 年的任务》的决议,决定“几个大的野战军必须休整至少2 个月,完成渡江南进的诸项准备工作。然后,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1 月12 日,中央军委电示华野和中野休整2 个半月,“完成渡江作战诸项准备工作,待命出动”。
    1949 年1 月,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在陈毅不在三野期间,粟裕仍担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职务,并主持三野前委工作。2 月兼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3 月4 日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
    在这期间的1 月19 日至26 日,粟裕主持召开了第三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袁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1 月8 日会议精神,着重部署了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这次会议后,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随即全面展开:第一是充分做好政治思想准备,广泛深入地进行以“将革命进行到底”为中心的形势任务教育;第二是展开全面的战役战术侦察活动:第三是进行强渡长江作战为重点的战术技术训练;第四是协同地方党政机关筹集船只、动员船工、渔民随军参战并进行编组训练;第五是协同地方党政机关做好支前工作。
    2 月19 日,在第三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期间,粟裕主持召开有各兵团各军首长参加的作战会议,讨论了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预案,陈毅也到会作了指示,形成了《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京字第1 号)。2 月20 日以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的名义发布。预备命令指出:“本野战军受命自沪、宁(南京)、芜(湖)、安(庆)段强行渡江,首先割歼京沪及芜湖沿线之敌,夺取京沪杭要地,打下继续配合兄弟兵团向南进军之基础”。对4 个兵团的作战任务、战斗序列、集结位置和开进时间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各部在3 月15 日以
前到达渡江作战集结位置。
后来的实践证明,粟裕主持制定的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方案完全符合战役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一个稳操胜券的战役构想。
第三野战军各部按照预备命令的要求,从2 月下旬开始分路南下,3 月12 日前陆续到达长江北岸集结位置,紧张有序地进行战前准备。
    4 月,在渡江战役中,第三野战军组成中、东2 个集团,于20、21 日先后发起攻击并突破江防,23 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22 年反动统治的灭亡。为全歼逃敌,保护杭州,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中、东2 个集团不待辎重到达,不顾阴雨连绵和道路泥泞等困难,分路兼程疾进,实施战役迂回,切断京杭公路,将南撤的国民党第四、二十八、四十五、六十六、五十一军等部队近10 万人包围歼灭在郎溪、广德地区。5 月初解放杭州。5 月中下旬,粟裕精心组织指挥了淞沪战役。粟裕考虑上海是我国的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对党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和未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解放上海的指导思想应是:既要歼灭敌人,又要保持上海的完整。5 月12 日,首战高桥、刘行、吴淞,继尔全线发起攻击,经半个月的激战,歼灭守敌8 个军15万余人,解放了上海。
    上海战役结束前的5 月22 日,粟裕与张震联名向中央军委提出入闽部队提早行动的请示,次日军委复电同意,并对各野战军的继续进军作了相应的提前部署。上海解放后,粟裕协助陈毅一面指挥第三野战军进军福建,肃清残敌,一面担负接管城市工作,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市长、军管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9月,粟裕率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期间,刘伯承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 年起,粟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 年至1958 年,任总参谋长。这时,我军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他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运用毛泽东思想,考虑现代条件下我军的建设和作战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战略意义的创见和措施。对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58 年以后,粟裕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院党委第一书记。他协助叶剑英创建军事学院,为发展我国军事科学,做了大量工作。1980 年,粟裕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委员,八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 年2 月5 日,在北京逝世。

编辑:蒋玉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