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理论研究
巧酉电”是粟裕从战略全局出发 勇于担当主动加
点击:时间:2019-01-05
“巧酉电”是粟裕从战略全局出发勇于担当主动加压之举
1947年8月24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复电华东野战军,指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望转示(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及六、十两纵及炮纵坚决执行。”那么,粟裕为何要主动给中央军委发出“巧酉电”?毛泽东又为何称赞“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粟裕的“巧酉电”,是从战略全局出发的、极为正确的、勇于担当的主动加压之举。
一、“巧酉电”诞生之前的国共双方的态势
孟良崮战役给蒋介石集团以沉重的打击,顿挫了蒋介石的疯狂进攻,迫使蒋介石集团暂时转入守势;但蒋介石在兵力数量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仍然坚持他的“黄河战略” ,继续在陕北和山东两个重点方向上保持其强有力的重点进攻。在山东,蒋介石为了实施“凡是匪军的老巢,及其发号施令的首脑部的所在地,必须犁庭扫穴,切实攻占” 的战略企图,起用了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顾问,在南京、徐州多次召开军事会议,提出“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进” 的战法。调停9个整编师25个整编旅的兵力,摆在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以三四个整编师重迭交互前进的战法,摆成了方阵,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在鲁中山区狭窄地带迎战。
针对蒋介石集团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早就决定:不等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被完全粉碎,也不等我军在数量上超过敌军,就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蒋介石的统治区域。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说:“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我们在华北与他决战。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呢,给他来个针锋相对,也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他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山东和西北解放军坚持内线作战的配合下,南渡黄河,进击中原,以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开创中原解放区,从而使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指令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7年6月30日,强渡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为配合刘邓大军,6月2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前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无作用,而其缺点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县)、滕(县)、临(城)、枣(庄),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准备于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以上方针,是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中央军委这一指示,改变了5月22日要华东野战军不分兵并集中兵力坚持內线歼敌的方针。
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立即认真研究,认为刘邓大军即将出击,全国战局必将有重大发展,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为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行动,切断津浦线,袭击国民党军后方,歼灭敌有生力量,打破敌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决定立即执行中央军委提出的三路分兵方针;并向中央军委报告了具体部署:(一)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纵队(又称叶陶兵团)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二)由陈士榘、唐亮率第三、第八、第十纵队(又称陈唐兵团)向鲁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挺进;(三)正面部队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因时间紧迫,7月1日,在未及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命令各部立即执行。
7月2日,中央军委复电华东野战军:“三十电悉,布置甚好”;并指示陈唐兵团“以越过莱芜直打泰安及其南北之线为面。得手后收复肥城、东阿、平阴、宁阳、汶上、济宁,与刘邓直接联系。尔后并应准备出鲁西,与刘邓协同打陇海路,出淮河,展开新局面”;“ 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3日,又电示华东野战军:“你们西进、南进之五个纵队,应以攻占泰安至临城全线尽歼该线之敌为第一目标。胜利后再攻占该线以西各地。如行动迅捷可能达此目的,与刘邓打成一片。”这两个指示,已由令陈唐兵团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击,演变为直接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
晋冀鲁豫野战军依据中央军委总的战略方针,于6月30日强渡黄河天险,以雷霆万钧之势对鲁西南地区之敌展开了进攻。华东野战军向鲁南和鲁西敌后出击的五个纵队,为多歼敌人,扫除敌孤立据点,开辟新的战场,调动鲁中之敌回援,并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展开了积极进攻。7月7日,陈唐兵团向津浦路万德至大汶口段发起进攻,8日攻克泰安;至10日,收复界首、万德、大汶口、平阴、肥城等地。7月7日,叶陶兵团全歼费县守敌整编第59师第38旅6000余人。8日,叶陶兵团第四纵队又在费县以南之层皮山歼整编第77师第37旅大部,俘少将旅长以下官兵1000余人。8日,叶陶兵团第一纵队收复枣庄、峄县等城镇,迫使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各部退守运河沿线。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正由郓城向南猛烈扩大战果。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纵队已向邹县、滕县前进,逼近津浦路;第十纵队已向宁阳攻击;第三、第八纵队分别围攻泗水、曲阜;形成与晋冀鲁豫野战军夹运河东西呼应的态势,严重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基地兖州、徐州。蒋介石不得不改变东攻西守的作战方针,于12日亲自下令从鲁中地区抽回第5、第7军和整编第85、第83、第57、第65、第48师等7个整编师,及整编第20、第75师各1个旅,自13日开始,分路陆续西援,企图配合其后方各点守军,先夹击华东野战军的外线五个纵队于鲁南及兖州、曲阜地区,尔后救援鲁西南。在鲁中地区留下整编第11、第25、第64、第9师,固守所占要点,伺机再犯。这样,蒋介石集团在鲁中之兵力被调动、扯散,其企图在鲁中击破华东野战军主力的计划遂告破产。
二、是粟裕所肩负的重担和敢于担当催孕了“巧酉电” 的诞生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会议,第一次提出了解放战争“五年解决” 的设想,并且作出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部署。
7月23日,中共中央小河村会议结束当天,中央军委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局电,提出为确保与扩大战略主动权的军事部署:指示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 然后“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指令“陈粟谭率鲁中主力并在刘邓到大别山后,指挥陈唐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 叶陶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华东局复电表示拥护中共中央决定,提出“叶陶两纵留内线一个时期较为有利”。 陈毅、粟裕、谭震林也于7月27日午时复电,表示拥护中共中央7月23日提出的新方案,并建议华东野战军“再在内线歼敌一个月”;“ 在大兵未南下前,是否派出若干先遣队,首先进入大别山及闽浙赣”;“ 叶陶两纵,叶去陶留为妥”。 电报说:“如果我们能在內线再歼其机动旅十至二十个,将对外线歼敌有极大之便利。要求得在内线歼敌是完全可能的,仅是捕捉战机问题”;而“迅速插入敌后作大发展,是能逼敌迅速回头,减轻正面压力及解放区人民痛苦,但完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在目前之大规模作战是困难太大”。同日,中央军委复电:“按陈粟谭有午电,陈唐不出湖西而与叶陶会合,全力对付鲁中之敌,并吸引吴绍周等在鲁中,对于刘邓南出最为有利。叶陶可照中央梗(23日)电,在两个月后再行南出。”
7月29日,中央军委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电指示:“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陈(赓)谢(富治)集团照原计划于八月出潼洛,切断陇海,调动胡(宗南)军一部增援,相机歼灭之,以配合陕北之作战”;“ 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纵再加其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相机出闽浙赣,两个月内派干部或小支队先去”。 电报还说:“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8月1日,陈士榘、唐亮率领的三个纵队与叶飞、陶勇率领的两个纵队在济宁附近会师,随即渡运河西进鲁西南,与刘邓大军靠拢。8月4日,中央军委连发3电,指令粟裕带炮兵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并决定组成华东野战军西兵团,“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央军委还明确指出:“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
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联系全国战局领会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他认为:就战略全局来看,我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外饯,全国主要战场也由山东转移到中原。华东野战军今后将主要面临三重艰巨任务,既要打破敌军的重点进攻,又要支援刘邓大军进击中原,还要不失时机地转入战略进攻。因此,粟裕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并考虑到人事关系与指挥便利,粟裕向陈毅提出三点建议:(一)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二)为了进一步集中兵力,造成战役上的优势,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的第二、第七、第九纵队组成东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执行内线作战任务。陈毅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并于8月5日将上述意见联名上报了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于8月6日复电:“同意陈粟率野直及六纵去鲁西南,谭(震林)黎(玉)许(世友)组成东兵团”;“ 惟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陈毅和粟裕立即组织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部队展开外线出击的各项准备工作。
8月初,蒋介石调集8个整编师18个旅约14万人的兵力,企图分进合击正在鲁西南休整的刘邓大军主力,同时阴谋策划乘连日大雨破坏黄河大堤,水淹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当即决定提前结束休整,于8月7日突然隐蔽南进,执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8月8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他们选择的路线是:从桓台、广饶地区北渡黄河至山东惠民地区,再从禹城附近越过津浦线,至阳谷、寿张地区。这一路都是老解放区,是我军的后方,没有敌人阻拦,由此南渡黄河至鲁西南前线,既可以大大减少行军中的兵力消耗,又可以隐蔽我军的行动意图。
8月16日,粟裕于行军途中收到中央军委来电,询问陈、粟对西线兵团今后行动的打算。这时,陈毅已赴渤海军区部署工作。粟裕分析敌我态势,思考最佳行动方案。
对于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的行动,中央军委曾明确指示:要求华东野战军各纵队从刘邓大军的相反方向钳制敌军,“陈唐不可轻出陇海以南”;“ 陈粟六纵全部必须从内线,即从你们(刘邓大军)的反对方向钳制敌人,才是最有力的钳制” 。但是,目前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之后,受到大批敌军的前堵后追,处境艰险。所以,粟裕认为:为了更有力地策应刘邓大军作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作战区域必须扩展到陇海路以南。这样,不仅可以适应当前拖住敌人、策应刘邓的作战需要,而且可以为将来三军配合经略中原创造条件。
8月18日,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报告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其电文摘要:“陈于前日去渤海未回,十六日电所询,仅就个人意见,提出如下各点:(一)依近日情况判断,敌有大部随刘邓南去可能。果如是,则刘邓很吃力,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敌人。因此,西兵团目前应位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以一部挺入路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并寻机歼灭薄弱之敌。此计划如能有效实施,不仅可拖住一部敌人不能南去,且可迫使鲁中、胶济线之敌抽一部分西来,如是,则又会减轻我鲁中及胶济线负担,并使敌人进犯胶东腹地及烟台之可能性更减少。(二)依近日情况变化,陈唐部不致被迫随刘邓南下,拟再兜一两个圈子,即北返与我们会合于郓城、巨野、荷泽地区,斯时我们主力仍宜位于运河西岸,铁路北侧……(三)建议东兵团于迅速完成整补后,第一步以数个战斗歼灭沂水南北之二十五或八十三师为目标,第二步向临蒙地区进击,与西兵团相呼应……(四)……我们拟在泰西打开局面,并与陈唐会合后,即以运河西岸为中心。”这份电报,是粟裕深感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从战略全局利益出发,敢于担当为华东战区任务主动加码、勇挑重担的最好见证;也是为未来战局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的极好建议。这封电报于当日酉时(17—19时)发出。按照韵目代日、地支代时的惯例,称之为“巧酉电”。
三、“巧酉电”诞生后极为正确的卓越体现
8月24日,毛泽东复电指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望转示(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及六、十两纵及炮纵坚决执行。”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陈粟与刘邓、陈谢三军共同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完善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的战略布局。毛泽东还在复电中特别强调:“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七月减员较多,无损大局。希望你们尽速赶至鲁西南,统一指挥西兵团各纵,配合当地地方兵团,完成中央付给我华东军的伟大任务。我相信你们必能完成此种任务。”
此时,刘邓大军南进以后处境十分艰难。8月27日,中央军委致陈毅、粟裕电:“敌大军向刘、邓追击,情况异常紧迫”;“ 望你们率六纵、十纵、炮纵星夜兼程急进”;“ 统一指挥陈、唐、叶、陶,歼灭与抓住几部敌人,直接援助刘邓,至急至要。”8月30日,陈毅、粟裕又接到毛泽东署名的急电:“现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脚之势,务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配合刘、邓。”
粟裕接到毛泽东的连发急电,反复思考进入鲁西南以后,如何打好第一仗,夺取战争主动权。他认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是尽快捕捉和创造战机,打一两个歼灭战;这样,才能有力地配合刘邓作战,才能迅速打开鲁西南局面。经与陈毅研究决定,首先歼灭敌整编第57师,然后再视情歼灭敌整编第5师;并紧急召开纵队以上领导干部统一思想。
粟裕以第八、第三、第六(欠十七师)三个纵队担任攻歼整编第57师之任务,以第四、第十、第十一及第六纵队之第十七师,担任阻击敌整编第5师及敌整编第68师增援之任务,以第一纵队为战役预备队。9月7日,敌整编第57师积极北犯,与整编第5师之间出现了20公里的空隙。陈粟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发起攻击。从7日至9日凌晨,只用了两天多的时间,就歼灭整编第57师9500多人,其中俘虏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多人,缴获了大量枪炮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这一仗打得干脆利落。陈粟向中央军委报告:“此役经十日来与五军纠缠始吸引五十七师落网,同时打垮刘汝明两个旅数次增援和五军整六日的不断进攻。”
沙土集战役的胜利,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华东野战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恢复和建设鲁西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为向豫皖苏进军打开了道路,而且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区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4个师驰援鲁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我军的行动。
9月11日,中共中央致陈毅、粟裕并告刘伯承、邓小平、饶漱石、黎玉、陈赓、谢富治及彭德怀电,指出:“郓城、沙土集歼灭五十七师全部之大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指示:“俟对五军战斗结束后,你们应迅速南下,相机攻占成武、定陶、曹县、单县、民权、虞城诸薄弱点,完成下一次作战的机动态势”;“ 你们应注意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同时严整军纪,争取群众,你们就一定能完成在黄河、淮河、运河、平汉之间创造巩固根据地,协助刘邓、陈谢创造鄂豫皖与鄂豫陕两大根据地,协助饶黎谭保卫山东根据地,协助苏中、苏北恢复根据地之伟大任务。你们处在上述四大根据地之中间地带,你们的胜利有重大战略意义”。
沙土集战役以后,陈粟决定留下第十纵队和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在鲁西南钳制国民党军第5军和整编第11师,率领七个纵队向豫皖苏进军。陈粟大军以神速动作,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以纵队为单位机动歼敌,扫荡地方反动武装,摧毁地方反动政权。从9月27日至10月2日的7天内,在300公里正面前进150公里,攻克敌占县城13座和重要集镇几十处,切断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线,歼灭反动武装5000多人,完成了战略展开,初步站稳脚跟。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蒋介石由“重点进攻” 被迫转为“全面防御” 。在豫皖苏战场上,蒋介石集中6个整编师组成机动兵团,依托陇海、津浦铁路,机动转用兵力,与陈粟大军主力纠缠;同时又在陇海、津浦沿线设防,企图隔断人民解放军南北东西联系,阻止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地区立足。
陈粟审时度势,决定采取新的作战部署:除用一部分兵力继续执行开辟和扩建解放区的任务外,集中6个纵队的主力部队展开陇海路
和津浦路破击战,以削弱敌人的机动能力,打通南北东西交通,为在豫皖苏广大地区回旋作战创造条件。
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破击战。共歼敌1.1万余人,破坏陇海铁路200多公里,切断了敌人的交通命脉,威胁敌人的战略重地徐州。与此同时,担任开辟新区任务的部队辗转作战,歼敌1万余人,攻克敌占县城24座以及广大乡村集镇,并且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人民政权,使豫皖苏解放区由3个分区迅速扩大到6个分区。胜利完成了歼灭敌人、土地改革两大任务,使豫皖苏解放区迅速巩固和扩大。从而有效地配合了刘邓、陈谢两路大军作战,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在中原战场上,陈粟与刘邓、陈谢三路大军互相配合,互为犄角,形成了“品”字形战略格局。
蒋介石为了改变战略上的被动地位,采取“确保中原”的战略部署,调集33个旅的兵力,由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指挥,向大别山区刘邓大军实行全面围攻;同时分别以第5兵团和整编第5军等部钳制陈谢、陈粟两军。
粟裕得知上述情况,于12月8日发电报给刘邓并中央军委、邯郸局:改变原定作战计划,转兵平汉路郑(州)许(昌)段,以调动南线敌军,“直接配合大别山作战” 。经中央军委批准实施,先后破坏铁路200公里,攻克敌人的战略后方基地许昌以及县城11座、车站和集镇36处,歼敌3.2万人,切断了敌人两大军事动脉;但仍没有达到调动大别山之敌的目的。粟裕判断:蒋介石“似有集中全力弄垮我大别山后,再转移兵力以对付其他地区”; 因此于12月19日丑时发电报给刘邓并中央军委,再次建议:“我们及陈谢必须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中央军委于12月20日复电:“完全同意粟皓丑意见,粟及陈谢必须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 同时“提议由粟亲率(一、三、四、六等四个纵队)南下与陈谢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线向南直迫武汉”。这样,陈粟大军的活动区域,就冲出了“三河一线”,而到达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粟裕当即奉令南下,与陈赓及其率领的部队会师,于12月25日,对驻守河南省遂平地区的国民党第5兵团司令部及所属整编第3师发起攻击。经两日激战,全歼守敌。27日,又继续南下,围攻驻守确山之敌。粟裕的凌厉攻势,迫使白崇禧紧急抽调13个旅增援,其中包括用于大别山的13个旅。与此同时,留在豫东和鲁西南的三个纵队发起了菏考战役,歼敌1万余人,解放了山东菏泽、河南兰考之间的广大地区。从从12月13日至31日,粟裕指挥两路大军共歼敌4.5万余人,破路400余公里,解放许昌等城镇50余座,使豫皖苏、鄂豫皖、鄂豫陕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与刘邓大军靠拢在一起,创造了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成功战例,并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中原地区由敌人进攻解放区的战略后方,变为我军举行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陈粟与刘邓、陈谢大军共同出色地完成了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
供稿:何苏平 编辑:蒋玉武
1947年8月24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复电华东野战军,指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望转示(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及六、十两纵及炮纵坚决执行。”那么,粟裕为何要主动给中央军委发出“巧酉电”?毛泽东又为何称赞“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粟裕的“巧酉电”,是从战略全局出发的、极为正确的、勇于担当的主动加压之举。
一、“巧酉电”诞生之前的国共双方的态势
孟良崮战役给蒋介石集团以沉重的打击,顿挫了蒋介石的疯狂进攻,迫使蒋介石集团暂时转入守势;但蒋介石在兵力数量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仍然坚持他的“黄河战略” ,继续在陕北和山东两个重点方向上保持其强有力的重点进攻。在山东,蒋介石为了实施“凡是匪军的老巢,及其发号施令的首脑部的所在地,必须犁庭扫穴,切实攻占” 的战略企图,起用了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顾问,在南京、徐州多次召开军事会议,提出“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进” 的战法。调停9个整编师25个整编旅的兵力,摆在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以三四个整编师重迭交互前进的战法,摆成了方阵,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在鲁中山区狭窄地带迎战。
针对蒋介石集团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早就决定:不等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被完全粉碎,也不等我军在数量上超过敌军,就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蒋介石的统治区域。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说:“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我们在华北与他决战。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呢,给他来个针锋相对,也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他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山东和西北解放军坚持内线作战的配合下,南渡黄河,进击中原,以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开创中原解放区,从而使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指令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7年6月30日,强渡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为配合刘邓大军,6月2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前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无作用,而其缺点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县)、滕(县)、临(城)、枣(庄),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准备于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以上方针,是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中央军委这一指示,改变了5月22日要华东野战军不分兵并集中兵力坚持內线歼敌的方针。
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立即认真研究,认为刘邓大军即将出击,全国战局必将有重大发展,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为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行动,切断津浦线,袭击国民党军后方,歼灭敌有生力量,打破敌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决定立即执行中央军委提出的三路分兵方针;并向中央军委报告了具体部署:(一)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纵队(又称叶陶兵团)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二)由陈士榘、唐亮率第三、第八、第十纵队(又称陈唐兵团)向鲁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挺进;(三)正面部队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因时间紧迫,7月1日,在未及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命令各部立即执行。
7月2日,中央军委复电华东野战军:“三十电悉,布置甚好”;并指示陈唐兵团“以越过莱芜直打泰安及其南北之线为面。得手后收复肥城、东阿、平阴、宁阳、汶上、济宁,与刘邓直接联系。尔后并应准备出鲁西,与刘邓协同打陇海路,出淮河,展开新局面”;“ 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3日,又电示华东野战军:“你们西进、南进之五个纵队,应以攻占泰安至临城全线尽歼该线之敌为第一目标。胜利后再攻占该线以西各地。如行动迅捷可能达此目的,与刘邓打成一片。”这两个指示,已由令陈唐兵团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击,演变为直接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
晋冀鲁豫野战军依据中央军委总的战略方针,于6月30日强渡黄河天险,以雷霆万钧之势对鲁西南地区之敌展开了进攻。华东野战军向鲁南和鲁西敌后出击的五个纵队,为多歼敌人,扫除敌孤立据点,开辟新的战场,调动鲁中之敌回援,并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展开了积极进攻。7月7日,陈唐兵团向津浦路万德至大汶口段发起进攻,8日攻克泰安;至10日,收复界首、万德、大汶口、平阴、肥城等地。7月7日,叶陶兵团全歼费县守敌整编第59师第38旅6000余人。8日,叶陶兵团第四纵队又在费县以南之层皮山歼整编第77师第37旅大部,俘少将旅长以下官兵1000余人。8日,叶陶兵团第一纵队收复枣庄、峄县等城镇,迫使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各部退守运河沿线。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正由郓城向南猛烈扩大战果。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纵队已向邹县、滕县前进,逼近津浦路;第十纵队已向宁阳攻击;第三、第八纵队分别围攻泗水、曲阜;形成与晋冀鲁豫野战军夹运河东西呼应的态势,严重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基地兖州、徐州。蒋介石不得不改变东攻西守的作战方针,于12日亲自下令从鲁中地区抽回第5、第7军和整编第85、第83、第57、第65、第48师等7个整编师,及整编第20、第75师各1个旅,自13日开始,分路陆续西援,企图配合其后方各点守军,先夹击华东野战军的外线五个纵队于鲁南及兖州、曲阜地区,尔后救援鲁西南。在鲁中地区留下整编第11、第25、第64、第9师,固守所占要点,伺机再犯。这样,蒋介石集团在鲁中之兵力被调动、扯散,其企图在鲁中击破华东野战军主力的计划遂告破产。
二、是粟裕所肩负的重担和敢于担当催孕了“巧酉电” 的诞生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会议,第一次提出了解放战争“五年解决” 的设想,并且作出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部署。
7月23日,中共中央小河村会议结束当天,中央军委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局电,提出为确保与扩大战略主动权的军事部署:指示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 然后“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指令“陈粟谭率鲁中主力并在刘邓到大别山后,指挥陈唐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 叶陶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华东局复电表示拥护中共中央决定,提出“叶陶两纵留内线一个时期较为有利”。 陈毅、粟裕、谭震林也于7月27日午时复电,表示拥护中共中央7月23日提出的新方案,并建议华东野战军“再在内线歼敌一个月”;“ 在大兵未南下前,是否派出若干先遣队,首先进入大别山及闽浙赣”;“ 叶陶两纵,叶去陶留为妥”。 电报说:“如果我们能在內线再歼其机动旅十至二十个,将对外线歼敌有极大之便利。要求得在内线歼敌是完全可能的,仅是捕捉战机问题”;而“迅速插入敌后作大发展,是能逼敌迅速回头,减轻正面压力及解放区人民痛苦,但完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在目前之大规模作战是困难太大”。同日,中央军委复电:“按陈粟谭有午电,陈唐不出湖西而与叶陶会合,全力对付鲁中之敌,并吸引吴绍周等在鲁中,对于刘邓南出最为有利。叶陶可照中央梗(23日)电,在两个月后再行南出。”
7月29日,中央军委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电指示:“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陈(赓)谢(富治)集团照原计划于八月出潼洛,切断陇海,调动胡(宗南)军一部增援,相机歼灭之,以配合陕北之作战”;“ 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纵再加其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相机出闽浙赣,两个月内派干部或小支队先去”。 电报还说:“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8月1日,陈士榘、唐亮率领的三个纵队与叶飞、陶勇率领的两个纵队在济宁附近会师,随即渡运河西进鲁西南,与刘邓大军靠拢。8月4日,中央军委连发3电,指令粟裕带炮兵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并决定组成华东野战军西兵团,“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央军委还明确指出:“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
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联系全国战局领会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他认为:就战略全局来看,我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外饯,全国主要战场也由山东转移到中原。华东野战军今后将主要面临三重艰巨任务,既要打破敌军的重点进攻,又要支援刘邓大军进击中原,还要不失时机地转入战略进攻。因此,粟裕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并考虑到人事关系与指挥便利,粟裕向陈毅提出三点建议:(一)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二)为了进一步集中兵力,造成战役上的优势,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的第二、第七、第九纵队组成东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执行内线作战任务。陈毅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并于8月5日将上述意见联名上报了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于8月6日复电:“同意陈粟率野直及六纵去鲁西南,谭(震林)黎(玉)许(世友)组成东兵团”;“ 惟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陈毅和粟裕立即组织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部队展开外线出击的各项准备工作。
8月初,蒋介石调集8个整编师18个旅约14万人的兵力,企图分进合击正在鲁西南休整的刘邓大军主力,同时阴谋策划乘连日大雨破坏黄河大堤,水淹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当即决定提前结束休整,于8月7日突然隐蔽南进,执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8月8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他们选择的路线是:从桓台、广饶地区北渡黄河至山东惠民地区,再从禹城附近越过津浦线,至阳谷、寿张地区。这一路都是老解放区,是我军的后方,没有敌人阻拦,由此南渡黄河至鲁西南前线,既可以大大减少行军中的兵力消耗,又可以隐蔽我军的行动意图。
8月16日,粟裕于行军途中收到中央军委来电,询问陈、粟对西线兵团今后行动的打算。这时,陈毅已赴渤海军区部署工作。粟裕分析敌我态势,思考最佳行动方案。
对于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的行动,中央军委曾明确指示:要求华东野战军各纵队从刘邓大军的相反方向钳制敌军,“陈唐不可轻出陇海以南”;“ 陈粟六纵全部必须从内线,即从你们(刘邓大军)的反对方向钳制敌人,才是最有力的钳制” 。但是,目前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之后,受到大批敌军的前堵后追,处境艰险。所以,粟裕认为:为了更有力地策应刘邓大军作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作战区域必须扩展到陇海路以南。这样,不仅可以适应当前拖住敌人、策应刘邓的作战需要,而且可以为将来三军配合经略中原创造条件。
8月18日,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报告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其电文摘要:“陈于前日去渤海未回,十六日电所询,仅就个人意见,提出如下各点:(一)依近日情况判断,敌有大部随刘邓南去可能。果如是,则刘邓很吃力,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敌人。因此,西兵团目前应位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以一部挺入路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并寻机歼灭薄弱之敌。此计划如能有效实施,不仅可拖住一部敌人不能南去,且可迫使鲁中、胶济线之敌抽一部分西来,如是,则又会减轻我鲁中及胶济线负担,并使敌人进犯胶东腹地及烟台之可能性更减少。(二)依近日情况变化,陈唐部不致被迫随刘邓南下,拟再兜一两个圈子,即北返与我们会合于郓城、巨野、荷泽地区,斯时我们主力仍宜位于运河西岸,铁路北侧……(三)建议东兵团于迅速完成整补后,第一步以数个战斗歼灭沂水南北之二十五或八十三师为目标,第二步向临蒙地区进击,与西兵团相呼应……(四)……我们拟在泰西打开局面,并与陈唐会合后,即以运河西岸为中心。”这份电报,是粟裕深感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从战略全局利益出发,敢于担当为华东战区任务主动加码、勇挑重担的最好见证;也是为未来战局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的极好建议。这封电报于当日酉时(17—19时)发出。按照韵目代日、地支代时的惯例,称之为“巧酉电”。
三、“巧酉电”诞生后极为正确的卓越体现
8月24日,毛泽东复电指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望转示(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及六、十两纵及炮纵坚决执行。”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陈粟与刘邓、陈谢三军共同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完善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的战略布局。毛泽东还在复电中特别强调:“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七月减员较多,无损大局。希望你们尽速赶至鲁西南,统一指挥西兵团各纵,配合当地地方兵团,完成中央付给我华东军的伟大任务。我相信你们必能完成此种任务。”
此时,刘邓大军南进以后处境十分艰难。8月27日,中央军委致陈毅、粟裕电:“敌大军向刘、邓追击,情况异常紧迫”;“ 望你们率六纵、十纵、炮纵星夜兼程急进”;“ 统一指挥陈、唐、叶、陶,歼灭与抓住几部敌人,直接援助刘邓,至急至要。”8月30日,陈毅、粟裕又接到毛泽东署名的急电:“现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脚之势,务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配合刘、邓。”
粟裕接到毛泽东的连发急电,反复思考进入鲁西南以后,如何打好第一仗,夺取战争主动权。他认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是尽快捕捉和创造战机,打一两个歼灭战;这样,才能有力地配合刘邓作战,才能迅速打开鲁西南局面。经与陈毅研究决定,首先歼灭敌整编第57师,然后再视情歼灭敌整编第5师;并紧急召开纵队以上领导干部统一思想。
粟裕以第八、第三、第六(欠十七师)三个纵队担任攻歼整编第57师之任务,以第四、第十、第十一及第六纵队之第十七师,担任阻击敌整编第5师及敌整编第68师增援之任务,以第一纵队为战役预备队。9月7日,敌整编第57师积极北犯,与整编第5师之间出现了20公里的空隙。陈粟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发起攻击。从7日至9日凌晨,只用了两天多的时间,就歼灭整编第57师9500多人,其中俘虏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多人,缴获了大量枪炮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这一仗打得干脆利落。陈粟向中央军委报告:“此役经十日来与五军纠缠始吸引五十七师落网,同时打垮刘汝明两个旅数次增援和五军整六日的不断进攻。”
沙土集战役的胜利,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华东野战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恢复和建设鲁西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为向豫皖苏进军打开了道路,而且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区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4个师驰援鲁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我军的行动。
9月11日,中共中央致陈毅、粟裕并告刘伯承、邓小平、饶漱石、黎玉、陈赓、谢富治及彭德怀电,指出:“郓城、沙土集歼灭五十七师全部之大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指示:“俟对五军战斗结束后,你们应迅速南下,相机攻占成武、定陶、曹县、单县、民权、虞城诸薄弱点,完成下一次作战的机动态势”;“ 你们应注意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同时严整军纪,争取群众,你们就一定能完成在黄河、淮河、运河、平汉之间创造巩固根据地,协助刘邓、陈谢创造鄂豫皖与鄂豫陕两大根据地,协助饶黎谭保卫山东根据地,协助苏中、苏北恢复根据地之伟大任务。你们处在上述四大根据地之中间地带,你们的胜利有重大战略意义”。
沙土集战役以后,陈粟决定留下第十纵队和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在鲁西南钳制国民党军第5军和整编第11师,率领七个纵队向豫皖苏进军。陈粟大军以神速动作,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以纵队为单位机动歼敌,扫荡地方反动武装,摧毁地方反动政权。从9月27日至10月2日的7天内,在300公里正面前进150公里,攻克敌占县城13座和重要集镇几十处,切断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线,歼灭反动武装5000多人,完成了战略展开,初步站稳脚跟。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蒋介石由“重点进攻” 被迫转为“全面防御” 。在豫皖苏战场上,蒋介石集中6个整编师组成机动兵团,依托陇海、津浦铁路,机动转用兵力,与陈粟大军主力纠缠;同时又在陇海、津浦沿线设防,企图隔断人民解放军南北东西联系,阻止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地区立足。
陈粟审时度势,决定采取新的作战部署:除用一部分兵力继续执行开辟和扩建解放区的任务外,集中6个纵队的主力部队展开陇海路
和津浦路破击战,以削弱敌人的机动能力,打通南北东西交通,为在豫皖苏广大地区回旋作战创造条件。
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破击战。共歼敌1.1万余人,破坏陇海铁路200多公里,切断了敌人的交通命脉,威胁敌人的战略重地徐州。与此同时,担任开辟新区任务的部队辗转作战,歼敌1万余人,攻克敌占县城24座以及广大乡村集镇,并且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人民政权,使豫皖苏解放区由3个分区迅速扩大到6个分区。胜利完成了歼灭敌人、土地改革两大任务,使豫皖苏解放区迅速巩固和扩大。从而有效地配合了刘邓、陈谢两路大军作战,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在中原战场上,陈粟与刘邓、陈谢三路大军互相配合,互为犄角,形成了“品”字形战略格局。
蒋介石为了改变战略上的被动地位,采取“确保中原”的战略部署,调集33个旅的兵力,由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指挥,向大别山区刘邓大军实行全面围攻;同时分别以第5兵团和整编第5军等部钳制陈谢、陈粟两军。
粟裕得知上述情况,于12月8日发电报给刘邓并中央军委、邯郸局:改变原定作战计划,转兵平汉路郑(州)许(昌)段,以调动南线敌军,“直接配合大别山作战” 。经中央军委批准实施,先后破坏铁路200公里,攻克敌人的战略后方基地许昌以及县城11座、车站和集镇36处,歼敌3.2万人,切断了敌人两大军事动脉;但仍没有达到调动大别山之敌的目的。粟裕判断:蒋介石“似有集中全力弄垮我大别山后,再转移兵力以对付其他地区”; 因此于12月19日丑时发电报给刘邓并中央军委,再次建议:“我们及陈谢必须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中央军委于12月20日复电:“完全同意粟皓丑意见,粟及陈谢必须长期配合刘邓行动,直至完全粉碎敌人对大别山之进攻为止”; 同时“提议由粟亲率(一、三、四、六等四个纵队)南下与陈谢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线向南直迫武汉”。这样,陈粟大军的活动区域,就冲出了“三河一线”,而到达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粟裕当即奉令南下,与陈赓及其率领的部队会师,于12月25日,对驻守河南省遂平地区的国民党第5兵团司令部及所属整编第3师发起攻击。经两日激战,全歼守敌。27日,又继续南下,围攻驻守确山之敌。粟裕的凌厉攻势,迫使白崇禧紧急抽调13个旅增援,其中包括用于大别山的13个旅。与此同时,留在豫东和鲁西南的三个纵队发起了菏考战役,歼敌1万余人,解放了山东菏泽、河南兰考之间的广大地区。从从12月13日至31日,粟裕指挥两路大军共歼敌4.5万余人,破路400余公里,解放许昌等城镇50余座,使豫皖苏、鄂豫皖、鄂豫陕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与刘邓大军靠拢在一起,创造了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成功战例,并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中原地区由敌人进攻解放区的战略后方,变为我军举行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陈粟与刘邓、陈谢大军共同出色地完成了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
供稿:何苏平 编辑:蒋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