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对苏中反“清乡”斗争胜利意义的再认识

点击:时间:2019-12-20
            
对苏中反“清乡”斗争胜利意义的再认识
 
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通州区分会 张宏杰 陆子森

 
内容提要:
75年前苏中取得的反“清乡”斗争胜利,是苏中抗战从相持阶段转为反攻的明确标志,是华中抗战史上光辉耀眼的一页,是人民战争理论孕育出来的丰硕成果,它为以后夺取全国胜利做了充分准备,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938年底,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政策,制定了以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为起点,逐次进行“清乡”的方案。
当时的苏中四分区(今通、如、海、启地区)地处长江北岸,与淞沪毗邻,对日伪威胁很大,被日伪划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地区。1943年1月起,日伪纠集了军、警、宪、特等15000余人,并成立“清乡主任公署”、“特工站”、“政治工作团”等系列“清乡”机构。1943年4月,开始了“军事清乡”,1943年6月,转入以“强化编查保甲”为中心的“政治清乡”,接着搞了3个月的“延期清乡”,1944年1月,又开始了所谓的“高度清乡”。采用军事“清剿”、竹篱笆封锁、遍筑据点、编组保甲、策动自首、推行伪化统治等手段,实行全面“清乡”。
为了避其锋芒,驻扎在通如海启地区的新四军三旅主力奉命转入外线作战,在“清乡”区内的我四分区留下坚守的五百多官兵风餐露宿,浴血奋战……
在长达9个月残酷的反清乡斗争中,苏中四分区付出了很大代价,县区乡党政干部牺牲200余人,群众被日军杀害者达1000余人,被抓走者6100余人,财产损失无法统计。
苏中四分区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持久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游击战,辅以各种形式的隐蔽斗争。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四分区军民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涌现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烈模范人物。
1944年春末,乘着粟裕、叶飞指挥的车桥战役的胜利东风,我新四军三旅主力陆续杀回江海大地,苏中四分区有计划地发动了波澜壮阔的夏、秋季攻势。据不完全统计,到这年10月间,我四分区仅地方兵团就作战达192次,区队和民兵作战131次,共攻克据点25处,逼使日、伪军撤走据点44处,收复“清乡”以来被日伪占领的地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队有生力量。至此,我四分区反“清乡”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历史的脚步已经匆匆走过七十多年,今天,对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进行再认识。
 
一、它是苏中抗战从相持阶段转为反攻的明确标志
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使日伪精心策划的对苏中四分区等地的“清乡”计划遭到空前全面的摧毁性的打击,我方不但基本恢复了四分区反“清乡”前的的根据地面积,而且基层政权经过改造和斗争的洗礼,已经完全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之下。经过我军民连续打击,日伪军的进攻势头已经开始萎缩,至1944年冬,日伪军只能蜷缩在沿交通线的可数的若干大中型据点之内,小股敌人再也不敢轻易出扰,整个地区的形势大为改观。
四分区反“清乡”的胜利,使日伪向二、三分区等地的“扩展清乡”的阴谋彻底破了产。按照日伪原来的如意算盘,在苏中四分区经过“强化编查保甲”的“政治清乡”和“延期清乡”、“高度清乡”,建成“模范区”后,就要转向苏中其他地区“清乡”,进而实现他们的“大东亚共荣”的黄粱美梦。苏中四分区300万军民勇敢地为整个苏中、乃至为整个华中承担了千斤重担,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反“清乡”斗争中,区委书记白桐本、陆文山、周济凡、通西财粮支局长张慎修,还有南通警卫团长殷逸、海启警卫团长王澄,政委鲍志椿等许多英烈,用自己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为粉碎日伪“清乡”图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标志着在日伪统治中心的长江北岸,抗日民主根据地已经得到新的巩固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对新四军的“向南巩固,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建立巩固的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已经完全变成现实。历经生死较量后,新四军已经在日伪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的卧榻之旁,在江北河湖港汊纵横密布的苏中平原创立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这在中国抗战史上是个非常大胆的突破。四分区等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挫败了日帝国主义“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使资源丰足、物产富庶的长江下游北岸,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稳固的供应地,这对中国人民整个抗战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都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四分区和其他各分区反“清乡”斗争的频传捷报,为苏中赢得了抗日大反攻前宝贵的休整时间和空间。自车桥战役胜利后,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逐步联成一片,苏中出现了如火如荼的抗战新局面。而苏中的东南前线反据点斗争的成果,则进一步巩固了苏中根据地腹地,使我东西南北纵横捭阖的区间更为宽广。史载,自1944年春夏起,苏中军区和苏中直属机关,以及苏中公学、苏中报社、江淮印钞厂等直属机构也相继迁入苏中腹地宝应地区,随之开始了一系列学习、整训等活动,新四军第一师各部队为取得抗战彻底胜利而开展了大练兵运动……那个时期,著名的历史剧《甲申记》在苏中、苏北就连演数十场,告诫人们在即将到来的胜利面前要戒骄戒躁。苏中根据地利用反据点胜利后的大好形势进行的这些整训活动,都为1945年的对日大反攻作了多方面充分的准备。
因此,苏中各个分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彻底打乱日伪“清乡”“屯垦”等计划,它为巩固和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早日到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它是人民战争理论孕育出来的丰硕成果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是开展反“清乡”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粟裕回忆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指出:“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苏中抗日根据地是在同敌人艰苦顽强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苏中人民是经过战争烈火考验的,因而是坚强的。这是一条最宝贵的经验。” 
 粟裕同志的精辟论述,实际是对苏中人民战争的高度概括。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人民战争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的核心就是:人民群众是人民战争实践的主体。以粟裕为代表的苏中军区领导,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方面精心设计与实践,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反“清乡”斗争的前夕,即1942年11月,苏中区党委在如皋(东)县南坎召开了扩大会议,12月,苏中四分区在南通县十总店召开了扩大会议,两次会议都明确提出了为适应反“清乡”斗争的严重形势的需要,要迅速在全区开展以“冬防”为中心的“三冬”( 冬学、冬耕和冬防)运动的任务和要求。这两次会议上所讲的“三冬”运动,实际就是人民战争理论在苏中地区的实际操作。
通过参加识字班等渠道的“冬学”,使许多群众、民兵识字明理,逐步理解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正义性、长期性和必定胜利的道理。有组织的“冬耕”赈灾自救,使贫苦大众进一步认清了共产党、新四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队伍,从而提高了觉悟,纷纷踊跃参加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日团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反“清乡”斗争中的骨干。
 “冬防”是“三冬”运动的中心。各县警卫团先后派出了干部和战士配合区乡对民兵进行训练,帮助他们学会使用多种武器,使民兵、自卫队不但数量上有了发展,而且军政素质也有了提高。
在这年“三冬”中,四分区下辖的南通、海启、如皋3县419个乡建立了民兵组织,拥有民兵3.6万人,自卫队员8万人。“在日伪‘清乡’前夕,四分区普遍实行了党员军事化,农村兵营化,县队、区队、民兵和各类游击小组分散隐蔽,严阵以待……”至此,四分区军民为落实粟裕在南坎会议上提出的“在‘清乡’区公开的武装斗争应以人民武装及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为主”指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动员、组织、武装群众的人民战争理论在苏中四分区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在以后反据点斗争中,又演变成一幕幕生动活泼的精彩剧目。请看海启县新河乡民兵队长何凤升带领民兵,封锁并逼走富安镇据点敌人的神奇过程。
1944年6月下旬,富安据点被拔掉撤除后,日伪又加强连兵力重新构筑了碉堡,何凤升为了挤走敌人,就带着民兵每天去袭击。一天早晨,何凤升指挥民兵在青纱帐里当场击倒刷牙洗脸的6名日军,以后又对据点实行围困战:每天打枪,不让敌人安宁;把死猫死狗丢进碉堡附近的河沟里,不让敌人喝干净水……这样数月有耐心的围困袭扰,使据点的日伪军叫苦连天,终于,在10月下旬,日伪军被逼炸掉自己的“乌龟壳”后撤走了。四分区后来授予何凤升“一等民兵英雄”称号,称誉他是苏中“八万民兵的旗帜”。在南通县的白龙庙、袁港等地,民兵长期围困、袭扰日伪据点,最后逼走据点里的驻军,他们都是这些人民战争成功范例中的典型。
“村庄到村庄,锄头钉耙织成了天罗地网,平原到海洋,钢刀钢枪筑成了铜壁铁墙,日本强盗,别把野心狂,这儿定是你们的葬身场。”这是70多年前流行的《坚持在苏中疆场》中的歌词。是的,那形如斗牛犄角形状的通如海启地区,就像锋利的匕首和利剑,闪着寒光,高悬在日伪卧榻之旁,时刻都有可能刺入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胸膛。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三、它为以后夺取全国胜利铺垫准备,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对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中共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和苏中军区发来的电报盛赞:
“苏中反‘清乡’斗争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伟大事件”,“四分区工作是苏中最有成绩的,是第一位的”,“是中华儿女与敌寇做生死斗争的壮烈伟大史诗,是革命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苏中四分区反据点战胜利作为反“清乡”斗争决定性胜利的标志,它的意义在于,它不但是整个苏中抗战局部反攻率先传来的嘹亮号角声,而且还为后来解放战争中逐鹿华中,渡江南下铺垫了厚实基础。
善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的粟裕,在反“清乡”前夕就指出:“苏中的抗日斗争,不仅应求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而且应把苏中建成基本根据地(不是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区)。军事斗争应成为根据地建设的支柱,并且应为下一步夺取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好必要的准备。”
在军事斗争为支柱的前提下,建成基本根据地的重点在区乡政权建设。1944年秋,反据点斗争取得胜利后,在四分区的许多地区即普遍废除了保甲制,实行新乡制。通过村选和乡选,建立了以基本群众为主,团结和争取抗日民主的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参加的“三三制”政权,人民第一次行使民主权利,选出自己的信任人,建立了自己的乡村级政权。另外,在党组织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方面,苏中四分区也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局面。粟裕、陈丕显等领导曾多次赞扬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经年累月多方面的精耕细作,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到处是一片新气象。当时一首广泛流传的歌曲《别处哪儿有》里这样唱道:“千条船呀万条船,千条万条来往像梭穿。除了解放区,别处哪儿有? 布朝北,米朝南,朝北向南只报一道捐。除了解放区,别处哪儿有? ”这是一位南通籍的新四军文艺工作者史白,抗战胜利后在途经金沙等地时看到解放区的繁荣景象有感而写下的。
根据地建设取得了斐然成绩,积蓄了丰厚的资源,因此,后来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淮海战役的后勤供给,主要依靠山东、苏中、苏北地区支援。有人统计过,淮海战役仅粮食一项,以每辆小车装运两百斤计,如把这些小车排成行,可从南京到北京之间排成五行!难怪陈毅同志战后以他的诗人气质感慨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我们可从当年南通县支前工作的统计数据可窥见一斑:从1948年10月到1949年2月,全南通县先后出征的四期常备民工,人数共计12000多人,携带小车477辆,挑子6927副。辗转江苏、安徽、河南3省,后来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战场后勤工作。
渡江战役前夕,“浩浩荡荡的民工队伍,有车载船装,有人挑肩扛,日夜兼程运送粮草至唐闸和泰兴两地集中,以备渡江之用。单南通县就运送稻子40500担,大米4610担,元麦2170担,小麦3700担,柴草34500担。此外,全县人民还献出棉花13100担,木料1060根,麻包1075只,作为解放军渡江作紧急之用。”
以上是单从物质的支援贡献方面做探讨的。实际抗战胜利后,随着解放区土改的推进,翻身农民踊跃参军达到了空前热烈的程度。南通县老解放区补充华野主力部队兵源,基本上达到每区组建一个新兵营……还有,当时苏中四分区的海启、南通、如皋三个警卫团都入编华中野战军系列,上升成南征北战的主力,而经历反“清乡”斗争锤炼的地方区队也都纷纷升级,充实组建成新的县团,以后在解放战争中大显身手,战绩昭著。
反“清乡”斗争锤练了人民军队和干部,苏中军区储养的雄厚兵力与干部队伍,连续不断地支援了其他抗日战场。1944年秋冬,党中央决定粟裕率领一师和三个主力团(三旅七团、特务一团和特务四团)先行渡江南下苏浙地区,为大反攻做战略准备。1945年春,根据中央的指示,叶飞又率苏中三个团南下支援,并且前后分别有几百名地方干部随行南下开辟苏浙地区。苏中根据地的军力与干部人才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为发展抗战大好形势做出了新的可贵的贡献。
解放战争中,滚滚洪流向南挺进。许多苏中的老同志,他们带着在抗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优良作风,在各地干得风生水起、叱咤风云,有很多成为出色的将才和管治地方的干才。建国初期成为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如陶勇、季方、姬鹏飞、彭德清、钟民、洪泽、陈伟达、夏征农、梁灵光、周一峰、韩念龙等,这些在反“清乡”血与火中淬炼过的同志,他们后来都分别在江南、在上海、北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直至云南等地成为当地党政军的领导,成为治国治军的栋梁之才。
抚今追昔,我们总是惊叹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正是反“清乡”斗争胜利后建设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才有了如此丰厚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苏中才能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军对此都有专门的论述。华中新四军的地位,起到了据局部而扼全局的作用,政治影响大,战略地位高,尤其是新四军揳入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的苏中平原地区,在反“清乡”斗争胜利后建立了连片的稳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它对伟大的抗战和民族解放事业,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回顾历史,由此我们也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至理名言的内涵所在。
 
注:
① 有关数据选自洪泽《一年来斗争形势演变与斗争过程》和上
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南通县党史办编辑的《江海烽火》(1991年5月第一版)
②《粟裕回忆录》第八章
③(陈丕显《苏中解放区十年》P228)
④《粟裕回忆录)第八章》
⑤《江海烽火》P254-255) 
⑥《陈丕显回忆录-苏中解放区十年》第三章
⑦《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P1031


主编:王茂华
编辑:蒋玉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