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缅怀先辈
深切缅怀陈毅元帅
点击:时间:2022-10-19
今年8月26日和1月6日,分别是陈毅元帅(以下统称同志)诞辰121周年和逝世50周年。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深切地缅怀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最高指挥员代军长、军长和司令员陈毅同志。
在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指引下,我于1944年9月1日(时年18岁),荣幸地进苏中公学(原抗大九分校)学习而参加了新四军。1945年1月,为适应我军发展壮大的需要,我从4000多名学员中,被提前选调到新四军军部(时驻黄花塘,原归安徽省天长县所辖,现归盱眙县所辖),参加重建军部测绘室(简称“军测”)工作,先后任测绘员和副组长;1945年9月11日,经“军测”负责人、测绘参谋鲍光良同志和老党员徐舜同志介绍、党组织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至1950年 3月,我从“军测”被选调到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兼七师师长、华野10纵队、三野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同志身边工作,先后任参谋和随身秘书3年多。1950年4月至1953年1月,我改任三野9兵团和抗美援朝志愿军9兵团参谋长覃健同志随身秘书近3年。由于工作关系,长期以来,我一直在陈毅同志领导下工作,执行着他的许多指示,还荣幸地直接聆听过他的报告。现值纪念陈毅同志诞辰121周年和逝世50周年之际,特将他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终生难忘的几件事,并参阅和摘录了有关史料,撰写成这一篇四忆录,以求重新学习和继承发扬陈毅同志的高尚革命精神。
一、洒泪悼念原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原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1922年12月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指挥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了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入狱5年。叶挺同志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在狱中期间还写下了《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在我党多方努力营救下,叶挺同志终于在l946年3月4日获得自由。他出狱后第2天(3月5日),就给党中央打电报,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毛主席当天就复电:“批准叶挺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复电中,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1946年4月8日,叶挺同志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难身亡。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及叶挺的妻子叶秀文、三女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4月9日,陈毅同志在新四军军部直属机关干部会议上作了悼念叶挺等同志遇难的报告。在谈到悲痛处,失声洒泪痛哭。陈毅同志勉励大家:“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来缅怀先烈。”当时,我在“军测”工作,在现场直接聆听了陈毅同志这番悲痛的报告,同时也受到一次“激励上进”的深刻教育。
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月两个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60万兵力,以徐州为中心,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约80万兵力,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性战役。这一场战役被称为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这场淮海战役,历时66天,我军取得了完全胜利,共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
在淮海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共出动了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动用了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船只8539条、汽车257辆,由后方向前线运送了弹药1460多万发,筹运了粮食9.6亿斤,由前线向后方转运了伤员11万余人,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陈毅同志对我军取得淮海战役辉煌胜利这件事,深有感慨而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我军这场取得辉煌胜利的淮海战役,感同身受,至今记忆犹新。
三、“瓷器店里打老鼠”
1949年4月底5月初,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三野:“解放上海战役,既要歼灭守军,又要完整地接管好上海。”陈毅同志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并形象地把这次战役比作是在“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消灭老鼠,又要保护好瓷器。陈毅同志还对三野部队制定了“部队不进民宅”等《入城纪律》。
1949年5月12日,我军开始了解放上海的战役,到5月27日胜利结束。历时16天,共歼灭国民党守军20多万人中的15.3万余人(其中,毙伤1.5万多人,俘虏9万多人,投诚4万多人)。其余 5万多人由守军总头目汤恩伯带领,乘军舰逃跑。我军伤亡31700人,其中,烈士7784名。
在上海战役过程中,三野9兵团和兄弟部队,坚决地执行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三野的各项指示和入城纪律,圆满地完成了解放上海的光荣任务。解放上海的第2天清晨,市民们打开家门时,发现马路两侧屋檐下睡满了解放军指战员,受到强烈震撼。民族工商业代表荣毅仁说了句话:“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
四、粉碎美蒋的疯狂破坏 保卫新上海的安全
上海解放初期,敌对势力疯狂捣乱破坏。1949年6月份就发生各种敌特破坏案件903起。有的敌特分子甚至把装有子弹的恐吓信寄到市军管会。11月2日,国民党特工组长刘德全等秘密潜回上海,妄图刺杀上海新任市长陈毅同志。我公安部门仅用了7天时间,就将刘德全及其同伙19人全部抓获。在一年多时间里,侦破了各类案件3000余起,俘获敌特及犯罪分子I万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清扫了地雷20904枚,拆除了碉堡18000余座,收容了游兵散勇22063人,歼灭了上海外岛的残敌3400多人。在此期间,三野9兵团兼淞沪警备区部队,坚决、严格地执行了党中央、中央军委、三野司令部、上海市军管会和市政府关于解放上海、建设和保卫新上海的各项方针、政策、纪律和指示。1949年6月,我军在镇压反革命活动中,曾以淞沪警备区司令部名义,枪决了一个罪大恶极的首要现行反革命分子。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印发镇压该反革命分子的布告,经司令员宋时轮同志和政治委员郭化若同志授意,由我用毛笔书写了唯一的一份“警字第1号”大字布告,再由两位首长签字后,交警卫部门去执行。执行者将布告贴在木板上装在敞篷汽车显著位置。执行时,将该罪犯押在布告旁边,游街示众。尔后,将该罪犯枪决。第二天,上海某新闻媒体还刊登了一张独一无二的布告照片。照片下边、由右而左地注明:“匪特的罪状贴在汽车上给群众观看。”我曾剪辑了这张照片,并珍藏了多年。该照片原件,已于1989年6月,与珍藏多年的其它若干史料,一并捐献给了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办,受到好评。该办公室于1989年 6月12日复信,“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我的头发都等白了!”
1965年9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同志,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有300名中外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就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当时国际局势中的许多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陈毅同志谈笑风生,气势夺人。当谈到美帝国主义妄图再来侵略中国问题时,陈毅同志顿时严肃起来,提高嗓门,声若洪钟、言正词严地用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激昂地说:“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愿意作出必要的牺牲!”“对帝国主义我们不存在任何幻想!”“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来保卫自己神圣的祖国不受凌辱侵犯!”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们没有这种幸运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 “请记者不要以为我是好战分子,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恶极、欺人太甚。”陈毅同志的这一番豪言壮语,代表了咱们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声音。陈毅同志的这一番话,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美帝国主义的威风,全场震撼。当时,我虽然不在记者会现场,当听到或看到新闻报道,也是振奋不已,印象深刻,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六、“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陈毅同志不仅是我党我军的一名著名军事家、我国的一名著名外交家,而且还是一名著名军旅诗人。毛泽东同志生前曾称赞“陈毅同志的诗豪放、奔腾。”“大气磅礴!”“陈毅有侠气,爽直。”“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这些评语正是我党、我军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对陈毅同志一生人品和诗品的最好褒奖。原国防部长、开国上将、著名军旅书法家、诗人和摄影家张爱萍同志,生前曾专门撰写并在《人民日报》1977年9月2日第三版发表的《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读陈毅同志诗词有感》的专题文章,赞颂:“陈毅同志是革命的人,他的诗是革命的诗。”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先后编辑与出版了《陈毅诗词选》和《陈毅诗词集》两本书。国内著名的诗词专家和学者们一致认为:“陈毅同志的不朽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朴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毅同志的军旅生涯,思想轨迹和诗人情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征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健康、高尚情操的生动教材,是受益当代、传诸后世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自幼爱好书法、诗词、联文等文化艺术,曾专门购买了一本《陈毅诗词选》。经常阅读、学习和欣赏。有时还以陈毅同志《青山》等诗句为内容,创作成书法作品,赠送给有关同志惠存和共勉。今后,我当继续学习陈毅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诗作,争取活到老,学到老,为民服务到老。
最后,特步陈毅同志《青山》诗韵,作七绝一首,作为本文结束语。
深切缅怀陈毅同志
革命伟人革命诗,一生奉献到终时。
青松傲雪精神在,永是军民好老师。
注:作者许胜,96岁,南通籍新四军老战士、中共党员、退役革命军人、南通大学离休干部 。
在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指引下,我于1944年9月1日(时年18岁),荣幸地进苏中公学(原抗大九分校)学习而参加了新四军。1945年1月,为适应我军发展壮大的需要,我从4000多名学员中,被提前选调到新四军军部(时驻黄花塘,原归安徽省天长县所辖,现归盱眙县所辖),参加重建军部测绘室(简称“军测”)工作,先后任测绘员和副组长;1945年9月11日,经“军测”负责人、测绘参谋鲍光良同志和老党员徐舜同志介绍、党组织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至1950年 3月,我从“军测”被选调到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兼七师师长、华野10纵队、三野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同志身边工作,先后任参谋和随身秘书3年多。1950年4月至1953年1月,我改任三野9兵团和抗美援朝志愿军9兵团参谋长覃健同志随身秘书近3年。由于工作关系,长期以来,我一直在陈毅同志领导下工作,执行着他的许多指示,还荣幸地直接聆听过他的报告。现值纪念陈毅同志诞辰121周年和逝世50周年之际,特将他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终生难忘的几件事,并参阅和摘录了有关史料,撰写成这一篇四忆录,以求重新学习和继承发扬陈毅同志的高尚革命精神。
一、洒泪悼念原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原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1922年12月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指挥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了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入狱5年。叶挺同志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在狱中期间还写下了《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在我党多方努力营救下,叶挺同志终于在l946年3月4日获得自由。他出狱后第2天(3月5日),就给党中央打电报,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毛主席当天就复电:“批准叶挺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复电中,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1946年4月8日,叶挺同志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难身亡。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及叶挺的妻子叶秀文、三女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4月9日,陈毅同志在新四军军部直属机关干部会议上作了悼念叶挺等同志遇难的报告。在谈到悲痛处,失声洒泪痛哭。陈毅同志勉励大家:“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来缅怀先烈。”当时,我在“军测”工作,在现场直接聆听了陈毅同志这番悲痛的报告,同时也受到一次“激励上进”的深刻教育。
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月两个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60万兵力,以徐州为中心,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约80万兵力,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性战役。这一场战役被称为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这场淮海战役,历时66天,我军取得了完全胜利,共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
在淮海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共出动了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动用了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船只8539条、汽车257辆,由后方向前线运送了弹药1460多万发,筹运了粮食9.6亿斤,由前线向后方转运了伤员11万余人,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陈毅同志对我军取得淮海战役辉煌胜利这件事,深有感慨而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我军这场取得辉煌胜利的淮海战役,感同身受,至今记忆犹新。
三、“瓷器店里打老鼠”
1949年4月底5月初,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三野:“解放上海战役,既要歼灭守军,又要完整地接管好上海。”陈毅同志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并形象地把这次战役比作是在“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消灭老鼠,又要保护好瓷器。陈毅同志还对三野部队制定了“部队不进民宅”等《入城纪律》。
1949年5月12日,我军开始了解放上海的战役,到5月27日胜利结束。历时16天,共歼灭国民党守军20多万人中的15.3万余人(其中,毙伤1.5万多人,俘虏9万多人,投诚4万多人)。其余 5万多人由守军总头目汤恩伯带领,乘军舰逃跑。我军伤亡31700人,其中,烈士7784名。
在上海战役过程中,三野9兵团和兄弟部队,坚决地执行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三野的各项指示和入城纪律,圆满地完成了解放上海的光荣任务。解放上海的第2天清晨,市民们打开家门时,发现马路两侧屋檐下睡满了解放军指战员,受到强烈震撼。民族工商业代表荣毅仁说了句话:“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
四、粉碎美蒋的疯狂破坏 保卫新上海的安全
上海解放初期,敌对势力疯狂捣乱破坏。1949年6月份就发生各种敌特破坏案件903起。有的敌特分子甚至把装有子弹的恐吓信寄到市军管会。11月2日,国民党特工组长刘德全等秘密潜回上海,妄图刺杀上海新任市长陈毅同志。我公安部门仅用了7天时间,就将刘德全及其同伙19人全部抓获。在一年多时间里,侦破了各类案件3000余起,俘获敌特及犯罪分子I万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清扫了地雷20904枚,拆除了碉堡18000余座,收容了游兵散勇22063人,歼灭了上海外岛的残敌3400多人。在此期间,三野9兵团兼淞沪警备区部队,坚决、严格地执行了党中央、中央军委、三野司令部、上海市军管会和市政府关于解放上海、建设和保卫新上海的各项方针、政策、纪律和指示。1949年6月,我军在镇压反革命活动中,曾以淞沪警备区司令部名义,枪决了一个罪大恶极的首要现行反革命分子。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印发镇压该反革命分子的布告,经司令员宋时轮同志和政治委员郭化若同志授意,由我用毛笔书写了唯一的一份“警字第1号”大字布告,再由两位首长签字后,交警卫部门去执行。执行者将布告贴在木板上装在敞篷汽车显著位置。执行时,将该罪犯押在布告旁边,游街示众。尔后,将该罪犯枪决。第二天,上海某新闻媒体还刊登了一张独一无二的布告照片。照片下边、由右而左地注明:“匪特的罪状贴在汽车上给群众观看。”我曾剪辑了这张照片,并珍藏了多年。该照片原件,已于1989年6月,与珍藏多年的其它若干史料,一并捐献给了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办,受到好评。该办公室于1989年 6月12日复信,“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我的头发都等白了!”
1965年9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同志,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有300名中外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就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当时国际局势中的许多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陈毅同志谈笑风生,气势夺人。当谈到美帝国主义妄图再来侵略中国问题时,陈毅同志顿时严肃起来,提高嗓门,声若洪钟、言正词严地用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激昂地说:“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愿意作出必要的牺牲!”“对帝国主义我们不存在任何幻想!”“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来保卫自己神圣的祖国不受凌辱侵犯!”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们没有这种幸运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 “请记者不要以为我是好战分子,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恶极、欺人太甚。”陈毅同志的这一番豪言壮语,代表了咱们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声音。陈毅同志的这一番话,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美帝国主义的威风,全场震撼。当时,我虽然不在记者会现场,当听到或看到新闻报道,也是振奋不已,印象深刻,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六、“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陈毅同志不仅是我党我军的一名著名军事家、我国的一名著名外交家,而且还是一名著名军旅诗人。毛泽东同志生前曾称赞“陈毅同志的诗豪放、奔腾。”“大气磅礴!”“陈毅有侠气,爽直。”“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这些评语正是我党、我军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对陈毅同志一生人品和诗品的最好褒奖。原国防部长、开国上将、著名军旅书法家、诗人和摄影家张爱萍同志,生前曾专门撰写并在《人民日报》1977年9月2日第三版发表的《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读陈毅同志诗词有感》的专题文章,赞颂:“陈毅同志是革命的人,他的诗是革命的诗。”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先后编辑与出版了《陈毅诗词选》和《陈毅诗词集》两本书。国内著名的诗词专家和学者们一致认为:“陈毅同志的不朽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朴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毅同志的军旅生涯,思想轨迹和诗人情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征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健康、高尚情操的生动教材,是受益当代、传诸后世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自幼爱好书法、诗词、联文等文化艺术,曾专门购买了一本《陈毅诗词选》。经常阅读、学习和欣赏。有时还以陈毅同志《青山》等诗句为内容,创作成书法作品,赠送给有关同志惠存和共勉。今后,我当继续学习陈毅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诗作,争取活到老,学到老,为民服务到老。
最后,特步陈毅同志《青山》诗韵,作七绝一首,作为本文结束语。
深切缅怀陈毅同志
革命伟人革命诗,一生奉献到终时。
青松傲雪精神在,永是军民好老师。
注:作者许胜,96岁,南通籍新四军老战士、中共党员、退役革命军人、南通大学离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