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如西抗战红色歌谣的产生及其影响

点击:时间:2025-06-22
如西抗战红色歌谣的产生及其影响
殷春泉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嘹亮的《新四军军歌》随着新四军渡江北上东进,响彻如西大地。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是新四军东进时的产物,它既是如西县党政军领导机关活动根据地,又是苏中三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新四军一师一旅(初时兼第三军分区)活动根据地,曾有“苏中三分区大后方”、“苏中小延安”美称。流传至今的如西红色歌谣再现了如西抗战时期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难忘景象。笔者在收集和调研的基础上,对部分歌谣的产生背景及其影响作-简要介绍。
一、如西红色歌谣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
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如西后,如西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随着新四军东进如西,《新四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鼓舞了如西广大民众;同时如西军民歌颂共产党、歌颂新四军、齐心打日伪的歌谣也应运而生。
1、《高明庄战斗之歌》
1941年11月14日,驻黄桥日军加藤大队长率领日军50余人、伪军1000余人,配合其他两路日伪军“扫荡”如西县,合围点在卢港、高明庄一带,企图聚歼新四军一旅机关和主力部队。叶飞捕捉战机看准回黄桥的加藤部,指挥一团曾如清部截堵歼灭。这次战斗,予日伪军重大杀伤,共毙日伪军300余人,俘日军2人,加藤本人负伤,率残部逃回黄桥。延安《解放日报》对此作了报导。如西人民为此高唱《高明庄战斗之歌》:
不可一世鬼子兵,横冲直闯送上门。一举成擒阶下站呀!问谁高明不高明呀!哎咳哎咳呀哟!一举成擒阶下站呀!问谁高明不高明啊!
2、《新四军有门道》
1942年6月20日,苏中区党委、一师、苏中军区联合发出关于反“清剿”斗争的指示,全面动员,团结党政军民开展了以反“清剿”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如西波澜壮阔的万人围攻伪据点斗争取得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清乡”企图。如西人民纷纷报名参加新四军,高度评价新四军东进如西新气象:
新四军,有门道,吃了夜饭不睡觉,
十三勇士上如皋,不费吹灰之力缴门炮。
八二炮,呱呱叫,人民战士立功劳。
共产党,本领好,巧施妙计反“驻剿”。
顽敌军,大脓包,前方无胜利,
后方丢了八二炮,错认我军攻如皋,屁滚尿流吓坏了,抖急慌忙打电报,忙把人马往回调,解放区的人民拍手笑。
3、《火烧竹篱笆》(民谣)
1943年5月,日伪从江南运来几百万根毛竹,打插起400多华里的竹篱笆,企图对苏中四分区进行残酷的封锁“清乡”。我苏中四地委在三地委的配合下,先后组织40000余人,大破火烧竹篱笆。在此期间,产生了一组以以“火烧竹篱笆”为中心,反“清乡”为背景,生动反映我党领导人民与敌人作斗争的歌谣。
之一:
敌人沿线插篱笆,封锁“清乡”搞伪化。
碉堡里设检问所,人货经过就敲诈。
动不动来把人抓,又是关来越是打。
插篱笆,硬分家,南边田,北边家。
三亲六眷不往来,有粮有菜吃不到它。
人民受罪受够啦,大家一条心,齐心拆篱笆。
之二:
组织起来力量大,军民研究订计划。
晚上火烧竹篱笆,人民喜欢敌害怕。
之四、《反“清乡”谣》
日伪“清乡”,篱笆千里长,
“清乡”队员牛皮吹得响。
“东亚和平”呀,抢钱又抢粮,
老百姓气死,汉奸喜洋洋。
鬼子兵“清乡”,碉堡梅花桩,
皇军老爷作事真漂亮,
“三光”政策呀,“烧光、杀光又抢光”,
鸡子呀,牛羊呀,还要花姑娘。
汉奸呀!鬼子呀!你“清乡”吧!
血写的仇恨,永远记心上!
一滴血,一把火,一担粮,
是你的血债得用血来偿!
军民团结依靠共产党,
竹篱笆千里长,一把野火烧精光。
同心协力,同心协力,把鬼子打落太平洋。
4、《河水有时清》(民谣)
1943年,如西县委根据苏中区党委《要百信加强对敌伪军的工作指示,成立敌工部(对外称联络部),主要任务是配合军事、政治斗争,争取分化瓦解伪军,孤立日寇。其斗争形式多种多样,民众歌谣宣传同样取得很好效果。
河水有时清,风雨有时晴,
和平军当不得,赶快来反正。
你看那希特勒,已在苏联打败仗。
今年鬼子兵,就要赶出中国境。
当了伪军没有好下场,想想真痛心。
咱们中国人,应该有良心,
怎能投靠敌寇伤害自家人!
快快把黄衣裳脱下来,
调转枪口对准那鬼子兵。
弟兄们!回头是岸,弃暗投明,
当机立断,下决心反正就在今。
5、《做军鞋》
1945年,如西县妇女抗日联合会成立。去冬以来,组织成立337个纺织组2690人参加纺织,纺纱6620公斤,织毛巾3000条,做军鞋10935双,做衣服3830套,为支援部队作出了重要贡献。《苏中报》于1945年4月8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反映当时情景歌词:
妹在房中做军鞋呀点呀点磨台呀,点呀点磨合,(我)心上的人呀哈我的哥哥哎(你)你在前方打顽固派,我的哥哥哎!
千层底儿针儿密呀点呀点磨台呀,点呀点磨台,(我)心上的人呀哈我的哥哥哎(你)你行军打仗磨不坏,我的哥哥哎!
新布浆子做鞋帮呀点呀点磨台呀,点呀点磨台,(我)心上的人呀哈我的哥哥哎(你)你穿得脚上跑得快,我的哥哥哎!
早日打垮顽固派呀点呀点磨台呀,点呀点磨台,(我)心上的人呀哈我的哥哥哎(你)你骑马戴花回家来,我的哥哥哎!
6、《新四军攻打如皋城》
在抗日战争时期,如皋城一直被敌伪盘据着。如皋城位于苏中三、四分区之中,地理位置显要。1945年9月15日,继解放泰兴、逼退海安、曲塘的顽伪以后,我主力部队迅速向南进军,解放三分区内顽伪最南据点一如皋城。那时,正逢中秋佳节,参加围攻的部队战士和民兵加备战做总攻的准备。在紧张的战斗中,还自编自唱:
八月中秋打如皋,千军万马齐开到……
歌声震撼了整个如城,被围困在城里的伪军一个个心惊肉跳。
如皋城被攻克后,《新四军攻打如皋城》之歌热情奔放:
军民团结一条心呀,我军攻打如皋城呀,半夜大雨下不停,架起大炮轰城门呀!
城门打了一个洞呀,新四军来往上冲呀,活捉伪旅长孔瑞五,伪团长是姓孟呀!
八月半打下如皋城呀,慰劳我军吃月饼呀,人民公敌人民审,城乡人民齐开心呀!
7、《别处哪儿有》
如皋城解放后,中共华中分局与苏皖边区政府,决定苏中三、四分区合并,于如皋城成立华中一地委、一专署、一分区,以如皋为首府,时如皋城繁荣昌盛,北门码头船只来往如梭。革命文艺工作者史白联想到在敌伪何克谦统治如西时,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每过一道税卡就要缴一次税,人民苦不堪言;而在如西解放区,从南到北只收一道捐税,带来市场繁荣,运河中许多商船南来北往,深有感悟,欣然作词《别处哪儿有》:
千条船呀万条船,千条万条来往象穿梭,除了解放区,别处哪儿有?
布朝北呀米朝南,朝北向南只报一道捐,除了解放区,别处哪儿有?
8、《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1946年9月,我军在苏中七战七捷后主动北撤,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进驻如(皋)黄(桥)线,经常到附近烧抢劫。为动员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如皋县委、县政府切实做好反“清乡”宣传工作,举办反“清乡”民校(后改为反“清乡”文艺宣传队,到处演唱《粟司令打仗仗仗胜》,大大鼓舞了如皋人民的斗志。歌词是:
毛泽东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仗仗胜。三年反“围剿”,八年反“清乡”,七战七捷成名扬,七战七捷成名扬,七战七捷成名扬。你东打西击神妙莫测,果断坚决机动灵活,打垮了日本鬼,消灭了反动派,你是百战百胜的将军,毛泽东的好学生,中国人民的大功臣。跟着你就胜利!跟着你就胜利!胜利!毛泽东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仗仗仗胜。
二、如西抗战红色歌谣产生的社会影响
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阶段,文化娱乐活动就丰富多彩。如西是“民歌之乡”,民间流传的民歌小调很多,只要填上新词,便成为一首流行的革命歌曲。加之,新四军东进如西,红色歌曲丰富促进了如皋歌谣的产生;上海、江南众多热血青年奔向如西解放区,成为红色文化创作宣传人才;如西县党委、抗日民主政府注意培养文艺骨干,组建文艺宣传队,上述一系列因素使如西红色文化宣传层出不穷,也使如西歌谣内容更加丰富、表达形式多样,传播宣传面广。在中共如皋(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红色歌谣成为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动、教育引导群众,传承红色文化的良好方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1、歌颂铁军,增强斗志。
高明庄战斗,给日伪军沉重打击,增强了如西军民抗击日伪的信心和决心。战后,苏中三分区召开万人祝捷大会。延安《解放日报》对此次战斗作了报道。《高明庄战斗之歌》、《新四军有门道》、《嫁郎票嫁新四军》、《打光鬼子保家乡》等唱出了如西人民赞许新四军所向无敌的斗争精神,大大增强了我如西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抗战、克敌制胜的斗志和勇气,为今后的反“清剿”、反“伪化”斗争打下了基础。1942年8一9月,先后暴发了数万民众自发围攻磨头西河湾、水洞口和加力伪据点的反“伪化”斗争并取得胜利,如西人民纷纷报名参加新四军。1940至1945年5月,全县动员4435人参军,其中输入主力部队1270人。
2、揭露黑暗,军民情深。
红色歌谣深刻反映了如西人民深受国民党政府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地主豪绅的多种剥削之苦,展现出新四军东进如西后,人民翻身自卫当家作主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关系情的美好情景。当时我地方文化工作者石昭则回忆,“《新四军攻打如皋城》、《不是新四军来,乡下人哪里敢上街》民歌风靡全县,广大群众由此更加热爱新四军,拥护共产党。”新四军进驻江安黄家埭,每天晨操教唱革命歌曲,当地群众尤其是儿童不由自主地跟在后面学唱。新四军奔赴新战场,都把屋里打扫干净,水缸挑得满满的,老百姓依依不舍。
3、苏中“延安”,美名远扬。
新四军东进如西后,先后在苏北特委、苏中区党委领导下,在斗争中发展地方武装,建立起各县警卫团和民兵、农抗会、妇女、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认真执行“三三制”原则,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动群众,发展生产,水运顺畅,如西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成为成千上万热血青年奔向的抗日目的地,名人邹韬奋等也慕名而来,如西的繁荣稳定深深感染了史白等不少文化名人,《别处哪儿有》源自如西,苏中“小延安”美誉远扬。
4、学习铁军、崇尚英雄。
在如皋大地,粟裕、叶飞等新四军领导人家喻户晓,受到老区人民的歌颂和爱戴。苏中七战七捷后,“粟司令打仗仗仗胜”便从如皋唱出全国。如皋是烈士鲜血洒满的红色沃土,在如西抗战乃至以后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岁月中,献身祖国和社会的时代英雄倍增。抗战时期牺牲的何正团长、上海大学生刘亮等众多烈士事迹感人至深,民主人士季藩、季恺,抗日民兵英雄陈金灿、杰出老交通蔡日盛、2次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陆昌荣等不同时期英雄人物倍出。
在如皋,学习铁军、崇尚英雄蔚然成风。在1943年,县委就作出决定建起了吴庄烈士陵园,以何正、刘亮等烈士命名乡名地名。在烈士牺牲地,现今在学校、河流、桥梁、车口等仍由烈士命名。1952年建了如皋烈士馆,1989年,又发动全社会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学生,民众捐助,迁建了如皋烈士陵园。2011年9月,如皋自筹资金4亿元兴建的红十四军纪念馆,其中反映新四军的《野火春风》厅,观众流连忘返,红二代赞不绝口。《如皋火花》、《如皋英烈》、《如皋人民革命斗争史》等红色书刊不断编辑出版。近年,如皋各乡镇都兴建了烈士陵园和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少年,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铁军精神必须永远传承。长期以来,以中老年为主体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将红色歌谣唱响如皋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红色文化得到很好传承,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工作。

   
 
作者单位:如皋市新四军研究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