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百岁新四军老战士理匆
点击:时间:2019-01-03
百岁新四军老战士理匆:丹心铁骨 书写灿烂人生
2017年1月15日17时06分,新四军老战士、军队正师职离休干部理匆,走完了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历程,告别了他眷恋的家乡热土,在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特诊病房溘然逝世。
数九隆冬,又是一位抗战前辈凋零,令人不胜唏嘘。然而,岁寒知松柏高洁,霜重觉腊梅俏丽,新四军老战士理匆用自己的红心铁骨,谱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理匆在骑岸小学高年级读书,老师在课上讲东北沦陷区里亡国奴的苦难日子,边讲边掉泪,全班同学都跟着流泪,理匆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誓死不做亡国奴的种子。
1936年,19岁的理匆从吕四土木工程初级职业学校毕业,在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后,面对“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现实,他不断咀嚼弱国挨打的滋味,产生了找部队拿枪杆子跟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念头。理匆想去延安,但无人引路。后参加了工人总队(国民党军),在该部二中队任政训员,1941年春工人总队头头叛变,投降了日本鬼子。理匆报国的念头骤然被掐断……
在迷茫中摸索。1941年7月理匆参加了在如皋(东)县马塘镇许家楼四分区专署所办的文教研究会,在那里亲聆了季方、夏征农、陈同生、梅嘉生等的讲课,耳濡目染了新四军的许多传奇故事和过硬作风,于是,他开始明白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是坚决抗日的队伍。
文研会的学习使理匆耳目一新,回来后他被分配在金沙区华芦乡王家祠小学当了教师。翌年7月,在苏中四分区暑期教师学习班上,理匆由中共南通县委宣传部长王珍(是时任中共南通县委副书记、后任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的夫人)介绍加入了共产党组织。那时,理匆犹如在黑夜里航行突然遇到指路灯塔一样,他满腔热忱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
1942年底,“三冬”(冬学、冬耕和冬防)运动在江海大地兴起,苏中四分区紧锣密鼓进行反“清乡”斗争准备。理匆当时担任金沙区华芦乡地下党支部书记,并兼任了乡冬学校长,他带领乡亲们积极投入运动。1943年春,中共南通县委书记周一峰到华芦乡召开民主士绅座谈会,专门表扬了华芦乡的“三冬”工作。
1943年4月开始,日伪对苏中四分区进行第一期“清乡”,在通中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挨户搜索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民兵,日伪军天天突袭,杀人放火。理匆和乡、村干部曾多次遇险,但由于沉着应付,靠群众的帮助,基本都化险为夷。
不久,日伪在华芦乡周边西亭、骑岸、滥港桥等处都构筑了碉堡,日夜“兜搜”,并疯狂推行保甲伪化制。他们抓不到理匆,就把他的儿子抓到骑岸据点做抵押……
在险境里,理匆牢记着县委书记周一峰所讲的“党员要起先锋模范作用。干部要坚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他和华芦乡的20多名党员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带领基干民兵队伍防奸防特,不断袭扰日伪军,带领群众反伪捐,反伪化,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刀光剑影中,华芦乡的抗日学校一直坚持上课,他们采取鬼子来了就藏起抗日课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字经》……华芦、张沙这两个乡成为当时反“清乡”斗争中不倒的红旗,是当时南通县少数几个未被伪化的模范乡。
后来,理匆回忆这些经历,总是深有体会地说,在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应是群众的主心骨,党员和干部的腰杆硬了,群众就有了依靠,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过不了的险关。
抗战胜利,理匆担任金沙区副区长,兼任了金沙镇首任人民政府的镇长,1946年1月又调任新成立的十总区任区长。他带领群众积极开展惩奸反霸和土改工作。在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的枪炮声响起之时,理匆又带头报名参军,很快,十总区组建了一个新兵营。这年9月,新兵营营长理匆带着300多热血男儿日夜兼程赶到到苏北涟水,补充到新四军一师一团。正当理匆准备在正规部队大干一场的时候,组织上为了充实加强地方工作,要求经历过抗日反“清乡”锻炼的区级干部一律回来坚持原地斗争。理匆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部队。
1946年9月,时任南通县十总区区长的理匆(前中)参军出发前和十总区工作的同志留影。
从部队往回走的时候,沿途形势紧张,理匆他们只好沿小路避开敌人走。夜过如东海滩时正值涨潮,又逢大雨,理匆和通讯员在齐腰深的海水中浸泡了约两小时。长途跋涉的理匆一回到家乡,就勇敢地奔向了紧张斗争的第一线。
1946年冬至1947年春,是我们华中九分区对敌斗争的最艰险阶段。当时苏中新四军主力北移山东作战,就地坚持斗争的县团、区队兵力单薄,装备很差。国民党军队凭借美式装备来势汹汹,先后占领了大小市镇,并构筑了密密麻麻的据点,那些还乡团跟着国军天天下乡,对翻身农民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到处杀人,江海大地一片白色恐怖……
理匆当时在十总区工作,不久又调骑石区任区长并兼区队长,面对又一轮生与死的考验,他说,“干部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哪怕剩下一人也要扛到底,做到红旗坚决不倒。”当时十总区区委书记杨明负伤休养,副书记李扬、副区长张义达先后牺牲,区委秘书和区财粮局长分别叛变,副区长曹××逃跑……到处腥风血雨,然而理匆义无反顾,始终铁骨铮铮,坚持在原地斗争。
1947年的春节前后,县委机关被迫撤到海上坚持,通中环境更加险恶。一天,理匆带着两名干部到十总店北双墩周围开展工作并准备住夜,不巧被“扫荡”的敌人夹击,紧急时他们埋伏在大港边的一农民家,拿着手枪和菜刀,随时准备和破门而入的敌人打开门仗。一会儿,五、六十个还乡团压过来了,向一位拿着钉耙在整地的农民问情况,那位农民实际是作掩护的,他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把还乡团支走了。后来理匆他们趁着还乡团和“扫荡队”误会互射之际突围出去。像这样由于群众的贴心掩护而脱离险境的情况,理匆他们经历了许多次。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理匆带着区、乡干部坚持原地斗争,骑石区的三个乡(下雁、爱儿和中雁)成为当时通中反顽斗争的旗帜(全县坚持原地共保留了七个半乡),受到了县长瞿树滋的多次表扬。
1947年2月底后,我九分区主力回师通中,理匆他们忙碌着组织骑石区民兵和群众,先后在伏击爱儿庙出扰敌人,攻克滥港桥、骑岸和石港据点等战斗中积极支持主力部队,通中老区的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47年10月,理匆由地方转到部队工作,在九分区政治部秘书处担任秘书,他联系、组织群众为支援主力部队作战而日夜忙碌。建国后,理匆被推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学习,留校任教后先后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并担任了系党委委员,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1983年,理老作为军队在职离休干部回到了他出生、战斗过的故乡通州。30多年来,他离而不休,先后撰写回忆录,搜集整理了诸多革命烈士的事迹,为地方革命史增补材料,他多次捐款给灾区和学校贫困学生,被评为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他还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学习,用画笔描绘美丽的祖国和家乡。
有着74年党龄的新四军老战士,用自己红心铁骨,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真是岁寒犹知松柏高洁,霜重更觉腊梅俏丽,革命前辈们的风范和精神将长留在人民的心中。
(载2017年2月20日《通州日报》)
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通州区分会 陆子森 编辑:蒋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