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历史研究
从盐城到南黄海
点击:时间:2025-06-22
从盐城到南黄海:
新四军东进通如启海地区的战略实践与创建海防团的历史贡献
——兼论人民海军早期基因的孕育
姚银松
新四军东进通如启海地区的战略实践与创建海防团的历史贡献
——兼论人民海军早期基因的孕育
姚银松
本文以新四军盐城重建军部后的东进战略为研究主线,聚焦通如启海地区的抗日斗争实践,系统梳理新四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陶勇率领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开辟以如东何家灶为基点的沿海抗日根据地、创建苏中和华中海防部队的历史脉络。通过分析地理沿革、军事战略及海军发展史,揭示中共首个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及其对解放战争与人民海军建设的深远影响,展现“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抗战精神在苏中军民中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强国强军提供历史镜鉴。
一、盐城重建军部与新四军东进战略的历史背景
(一)新四军东进战略的历史背景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迅速决策,于同年1月25日在盐城泰山庙重建军部。盐城自此成为华中抗战的指挥中枢。新四军恢复设立7个师级建制,其中粟裕率领的第一师承担苏中抗战核心任务,为后续东进埋下伏笔。陈粟提出“巩固苏北、发展苏中”战略方针,将通如启海地区定位为连接苏中腹地及南到上海北到山东解放区的重要走廊。历史上,自京杭大运河开通,南通就成为重要的物资转运枢纽。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地区因其南临长江、东濒黄海,既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也是突破日伪封锁的关键跳板。
(二)通如启海地区的地理与战略价值
苏中通如启海地区面积四千余平方公里,既扼长江下游要冲,又有较长的海岸线,紧迫着日伪的军事与政治重镇上海和南京。如东地处南黄海之滨,拥有广袤滩涂和渔盐资源,其复杂的水网地形成为抗日游击战的天然屏障。日伪自1941年起实施“清乡”政策,企图通过陆上封锁切断新四军补给。尤其在苏中地区,日军调集其最精锐的侵华部队,对新四军一师及苏中军区进行了一年多反复围剿。陶勇在回忆录中写道:“苏中抗战的出路在海上,只有控制航道,才能让敌人腹背受敌。”
二、陶勇部东进与苏中军区海防团的创建
(一)如东沿海根据地的开辟:从陆战到海战的转型
黄桥决战胜利以后,1940年11月上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2000余人在司令员陶勇率领下挺进到达如东沿海,开辟苏中通如启海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1年初,新四军第一师成立,粟裕便于所在区域沿海组织开展实地勘察、海上试航。3月,为了适应严峻形势,粟裕组建了直属一师师部的海防大队(师部参谋凌海波任大队长)。而东进黄海之滨的一师三旅面对当地渔民“陆上无路、海上有门”的生存智慧,陶勇也提出“以海制陆”策略。在粟裕支持下,将在掘港招募的新兵团改为海防团。新四军一师师部海防大队和一师三旅海防团,为正式创建苏中军区海防团进行了很好的试水。
一年多时间,新四军一师已控制北起斗龙港、南至吕四港的近海航道,形成“海上游击走廊”,完全取得了苏中沿海的海上控制权。
(二) 海防团的军事功能与战术创新
1.海防团的组建
1942年11月2-7日,在如皋(东)县(现如东)海边小镇南坎,粟裕主持召开了苏中军政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史称“南坎会议”。会议指出:苏中三面临水,我们只能背海、背江作战,如不采取对策,掌握海上主动权,将会处于被动。为此,粟裕决定正式成立苏中军区海防团。
1942年11月,苏中军区海防团在如东何家灶正式成立。粟裕亲自宣布成立决定,任命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粟裕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海防团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南通、浙江、山东之海上交通;培养海上部队,训练出一批机枪人才;组织生产贸易,改善部队生活。
2.苏中军区海防团军事实践呈现两大特色
强有力的反“清乡”斗争:针对日伪“梳篦式清剿”,海防团利用潮汐规律实施“涨潮突袭、退潮隐蔽”战术。1943年7月,海防团在环港伏击日军运输船队,击沉汽艇2艘,缴获大米200余吨,直接缓解了根据地粮荒。1944年春,崇明日伪军为把新四军的海上武装逼走,霸占吕四渔场,出动了36艘武装船只,从长江口向北入侵。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出动数十艘战船迎战。当时作为二团四连指导员的陈尔胜2009年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海防纵队的猛烈火力很快将日伪军的一条战船击沉,指挥船在遭轰击后带头逃跑,途中又有两艘敌船沉没。在海洋中间巡逻的三条日军舰艇也被打得狼狈逃窜。
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障:据统计,自海防团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海上秘密交通运输线,通过“吴淞口-如东-连云港-山东根据地”航线,三年时间(1942-1945)从上海运往苏中、苏北的各类军用物资约三万吨,是一条“打不烂、割不断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对苏中、苏北及山东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先后护送刘少奇、曾山、邹韬奋、贺绿汀、赖少其等众多领导干部和著名文艺工作者安全转移。
(三)何家灶的独特位置与地理环境
为什么要选择如东县何家灶作为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部所在地呢?笔者于2009年采访到时任苏中军区海防团特派员、六连指导员的江帆老人,他介绍,首先,何家灶可以“南北都照顾到”,新四军高层打通南到吴淞口、北到山东解放区的沿海交通线的战略构想,以何家灶作为基点颇为合适;同时,如东从唐朝开始直到民国,都是我国盐业重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何家灶盐渔业发达,素有“金何家灶”之美称,一带众多的盐墩子(每个盐墩子都能容纳数户盐民)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新四军海防部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海防团的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
海防团的组建并非单纯的军事行为,而是军民融合的典范。其人员构成可分为三大来源:
新四军主力部队:粟裕从一师直属队抽出3个连为骨干,包括原红四方面军出身的战斗骨干50余人,擅长陆战转海战的适应性训练。
沿海渔民与盐民:新四军海防部队初期仅有20余艘木帆船,何家灶渔民陈永福带30余艘渔船加入,并协助改造为“武装船”——加装轻机枪、增设防水隔舱。如东渔民不仅提供船只,更凭借对潮汐、暗流的熟悉担任导航员。
收编后的海匪武装:如东外海枭雄孙二富(又称孙二虎)部,经陶勇三次谈判后接受收编。此后,又收编了启东沿海的陆洲舫部。
1943年9月,苏中军区在何家灶正式组建海防纵队,由陶勇兼司令员、吉洛兼政委。下设三个团,分别由吴福海、孙仲明和陆洲舫担任团长。
(五)海防纵队比较强大的战斗力
海防团的舰船装备极具地方特色:
“咸菜桶炮艇”:海防团的指挥船名“咸菜瓢儿”,战士们将日军废弃油桶改装为土制迫击炮发射架,射程虽仅300米,但在近海突袭中效果显著。
“活水舱”设计:渔船底部开设可开闭的活水舱,遇敌机轰炸时注水沉船,退潮后排水上浮,最大限度保存战力。
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成立时虽然只有1000余名官兵,48条木帆战船,但陈毅和粟裕对这支部队十分重视,配备了比较齐备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弹药和其他物资供给也比陆上部队充裕。部队在与日伪顽和海匪的不断斗争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陈尔胜所在的二团由纵队副参谋长孙仲明兼任团长,战斗力很强。陈尔胜老人向笔者亲口讲述了“黄花渔汛保卫战”:
“孙仲明战船上的机枪手不幸牺牲,船老大也身受重伤。孙仲明这时显出了他海上豪杰的风采。他一会跑到船后当船老大,一会跑到船的前面当机枪手,一会他又吹口哨来指挥我们这个船冲锋,来鼓舞士气,很是生龙活虎的。”
三、从海防团到人民海军:军事遗产的历史延续
(一)新四军海防部队的主要发展轨迹
以时间为轴梳理,有权威史料可以证实的新四军海防部队发展壮大的主要轨迹为:新四军一师师部直属海防大队及三旅海防团(1941年春)→苏中军区海防团(1942年11月)→苏中军区海防纵队(1943年9月)→华中海防总队(1945年10月,归华中军区建制)→华中海防纵队(1947年1月,由华中海防总队与北撤的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苏北盐阜海防大队及沿海地方海上部队等整编而成,下辖3个大队,归华中军区建制)。
(二)海防纵队的整编与渡江战役中的角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中国革命转入解放战争时期,海防纵队配合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和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宣告成立,4月28日,华中海防纵队1403人整编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承担长江防线侦察与登陆支援任务。4月20日,纵队炮艇在江阴水域击溃国民党“永绩”号炮舰,为后续主力渡江扫清障碍。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后来发展为华东军区海军江防舰队(1950年3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1950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某登陆舰队(1955年10月)。
1950年4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成立。1955年10月24日,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粟裕曾高度评价苏中军区海防团的历史作用,学界普遍认为其“老底子”为人民海军提供了最初的“火种。”
因东进如东而“涉海”的新四军猛将陶勇,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他将海防团“三结合”经验(军民结合、土洋结合、海陆结合)融入现代海军建设。
(三)海防团战术思想对现代海军建设的启示
海防团的“非对称作战”理念,在当代海军战略中仍具借鉴价值:
以小搏大的装备创新:1943年环港海战中,海防团以8艘木船伪装成商队靠近日军炮艇,突然投掷自制“火药罐”(将火药包绑于铁钉上,利用撞击引爆),击沉“鹤丸”号炮艇。此战术与21世纪伊朗海军使用快艇群狼战术袭扰大型舰队的思路高度相似。
军民一体的情报网络:如东渔民发展出“渔汛暗语”——捕鱼量代表日军舰船数量,渔获种类暗示敌方动向。1944年春,渔民通过“本月带鱼多”的暗号,使海防团成功预判日军扫荡时间,“黄花渔汛保卫战”得以完胜日伪军。
四、抗战精神的历史启示与当代价值
(一)“依靠人民”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首个海上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成功,本质是军事力量与人民群众支持的深度融合。据初步统计,1942—1945年间,如东渔民为新四军海防部队提供船只300余艘、向导1500余人次,形成“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御体系。这种“民力即战力”的模式,为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范本。
(二)“海上铁军”精神的当代传承
从木帆船到航母舰队,人民海军76年的跨越背后,始终贯穿着海防团的“三敢精神”(敢闯海、敢近战、敢牺牲)。2009年10月1日,江苏卫视播出纪录片《人民海军从这里启航》。2015年7月17日,“中共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研讨会”在京举行,《我党首支海上抗日武装诞生在如东》在多家权威媒体发表并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产生极大反响。2024年,陈列有新四军海防部队主要史迹的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念馆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三) 海上抗日根据地的记忆建构与身份认同建议
如东作为“人民海军摇篮”的历史记忆,可通过三重路径实现代际传承:
1.物质载体建设:可逐步将何家灶海防团遗址列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复原“盐墩子”“造船坞”等场景,复原海防团指挥船“咸菜瓢”船(此项经费已经落实)。
2.仪式化纪念活动:每年举办“海防文化节”,组织青少年乘仿制武装渔船重走“海上粮道”,体验1943年运粮战斗,以及“海滩突围”的艰险。开设官方公众号,发布各类研究文章,稳步扩大影响力。
3.学术话语塑造:学界近年来从基因溯源角度重估海防团历史价值,其战术创新(如木船游击战)、制度实践(如军民协同)与精神遗产(如‘三敢精神’)为当代海军建设提供了多维启示。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从学术方面延伸、深化的空间。
一、盐城重建军部与新四军东进战略的历史背景
(一)新四军东进战略的历史背景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迅速决策,于同年1月25日在盐城泰山庙重建军部。盐城自此成为华中抗战的指挥中枢。新四军恢复设立7个师级建制,其中粟裕率领的第一师承担苏中抗战核心任务,为后续东进埋下伏笔。陈粟提出“巩固苏北、发展苏中”战略方针,将通如启海地区定位为连接苏中腹地及南到上海北到山东解放区的重要走廊。历史上,自京杭大运河开通,南通就成为重要的物资转运枢纽。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地区因其南临长江、东濒黄海,既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也是突破日伪封锁的关键跳板。
(二)通如启海地区的地理与战略价值
苏中通如启海地区面积四千余平方公里,既扼长江下游要冲,又有较长的海岸线,紧迫着日伪的军事与政治重镇上海和南京。如东地处南黄海之滨,拥有广袤滩涂和渔盐资源,其复杂的水网地形成为抗日游击战的天然屏障。日伪自1941年起实施“清乡”政策,企图通过陆上封锁切断新四军补给。尤其在苏中地区,日军调集其最精锐的侵华部队,对新四军一师及苏中军区进行了一年多反复围剿。陶勇在回忆录中写道:“苏中抗战的出路在海上,只有控制航道,才能让敌人腹背受敌。”
二、陶勇部东进与苏中军区海防团的创建
(一)如东沿海根据地的开辟:从陆战到海战的转型
黄桥决战胜利以后,1940年11月上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2000余人在司令员陶勇率领下挺进到达如东沿海,开辟苏中通如启海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1年初,新四军第一师成立,粟裕便于所在区域沿海组织开展实地勘察、海上试航。3月,为了适应严峻形势,粟裕组建了直属一师师部的海防大队(师部参谋凌海波任大队长)。而东进黄海之滨的一师三旅面对当地渔民“陆上无路、海上有门”的生存智慧,陶勇也提出“以海制陆”策略。在粟裕支持下,将在掘港招募的新兵团改为海防团。新四军一师师部海防大队和一师三旅海防团,为正式创建苏中军区海防团进行了很好的试水。
一年多时间,新四军一师已控制北起斗龙港、南至吕四港的近海航道,形成“海上游击走廊”,完全取得了苏中沿海的海上控制权。
(二) 海防团的军事功能与战术创新
1.海防团的组建
1942年11月2-7日,在如皋(东)县(现如东)海边小镇南坎,粟裕主持召开了苏中军政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史称“南坎会议”。会议指出:苏中三面临水,我们只能背海、背江作战,如不采取对策,掌握海上主动权,将会处于被动。为此,粟裕决定正式成立苏中军区海防团。
1942年11月,苏中军区海防团在如东何家灶正式成立。粟裕亲自宣布成立决定,任命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粟裕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海防团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南通、浙江、山东之海上交通;培养海上部队,训练出一批机枪人才;组织生产贸易,改善部队生活。
2.苏中军区海防团军事实践呈现两大特色
强有力的反“清乡”斗争:针对日伪“梳篦式清剿”,海防团利用潮汐规律实施“涨潮突袭、退潮隐蔽”战术。1943年7月,海防团在环港伏击日军运输船队,击沉汽艇2艘,缴获大米200余吨,直接缓解了根据地粮荒。1944年春,崇明日伪军为把新四军的海上武装逼走,霸占吕四渔场,出动了36艘武装船只,从长江口向北入侵。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出动数十艘战船迎战。当时作为二团四连指导员的陈尔胜2009年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海防纵队的猛烈火力很快将日伪军的一条战船击沉,指挥船在遭轰击后带头逃跑,途中又有两艘敌船沉没。在海洋中间巡逻的三条日军舰艇也被打得狼狈逃窜。
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障:据统计,自海防团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海上秘密交通运输线,通过“吴淞口-如东-连云港-山东根据地”航线,三年时间(1942-1945)从上海运往苏中、苏北的各类军用物资约三万吨,是一条“打不烂、割不断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对苏中、苏北及山东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先后护送刘少奇、曾山、邹韬奋、贺绿汀、赖少其等众多领导干部和著名文艺工作者安全转移。
(三)何家灶的独特位置与地理环境
为什么要选择如东县何家灶作为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部所在地呢?笔者于2009年采访到时任苏中军区海防团特派员、六连指导员的江帆老人,他介绍,首先,何家灶可以“南北都照顾到”,新四军高层打通南到吴淞口、北到山东解放区的沿海交通线的战略构想,以何家灶作为基点颇为合适;同时,如东从唐朝开始直到民国,都是我国盐业重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何家灶盐渔业发达,素有“金何家灶”之美称,一带众多的盐墩子(每个盐墩子都能容纳数户盐民)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新四军海防部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海防团的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
海防团的组建并非单纯的军事行为,而是军民融合的典范。其人员构成可分为三大来源:
新四军主力部队:粟裕从一师直属队抽出3个连为骨干,包括原红四方面军出身的战斗骨干50余人,擅长陆战转海战的适应性训练。
沿海渔民与盐民:新四军海防部队初期仅有20余艘木帆船,何家灶渔民陈永福带30余艘渔船加入,并协助改造为“武装船”——加装轻机枪、增设防水隔舱。如东渔民不仅提供船只,更凭借对潮汐、暗流的熟悉担任导航员。
收编后的海匪武装:如东外海枭雄孙二富(又称孙二虎)部,经陶勇三次谈判后接受收编。此后,又收编了启东沿海的陆洲舫部。
1943年9月,苏中军区在何家灶正式组建海防纵队,由陶勇兼司令员、吉洛兼政委。下设三个团,分别由吴福海、孙仲明和陆洲舫担任团长。
(五)海防纵队比较强大的战斗力
海防团的舰船装备极具地方特色:
“咸菜桶炮艇”:海防团的指挥船名“咸菜瓢儿”,战士们将日军废弃油桶改装为土制迫击炮发射架,射程虽仅300米,但在近海突袭中效果显著。
“活水舱”设计:渔船底部开设可开闭的活水舱,遇敌机轰炸时注水沉船,退潮后排水上浮,最大限度保存战力。
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成立时虽然只有1000余名官兵,48条木帆战船,但陈毅和粟裕对这支部队十分重视,配备了比较齐备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弹药和其他物资供给也比陆上部队充裕。部队在与日伪顽和海匪的不断斗争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陈尔胜所在的二团由纵队副参谋长孙仲明兼任团长,战斗力很强。陈尔胜老人向笔者亲口讲述了“黄花渔汛保卫战”:
“孙仲明战船上的机枪手不幸牺牲,船老大也身受重伤。孙仲明这时显出了他海上豪杰的风采。他一会跑到船后当船老大,一会跑到船的前面当机枪手,一会他又吹口哨来指挥我们这个船冲锋,来鼓舞士气,很是生龙活虎的。”
三、从海防团到人民海军:军事遗产的历史延续
(一)新四军海防部队的主要发展轨迹
以时间为轴梳理,有权威史料可以证实的新四军海防部队发展壮大的主要轨迹为:新四军一师师部直属海防大队及三旅海防团(1941年春)→苏中军区海防团(1942年11月)→苏中军区海防纵队(1943年9月)→华中海防总队(1945年10月,归华中军区建制)→华中海防纵队(1947年1月,由华中海防总队与北撤的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苏北盐阜海防大队及沿海地方海上部队等整编而成,下辖3个大队,归华中军区建制)。
(二)海防纵队的整编与渡江战役中的角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中国革命转入解放战争时期,海防纵队配合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和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宣告成立,4月28日,华中海防纵队1403人整编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承担长江防线侦察与登陆支援任务。4月20日,纵队炮艇在江阴水域击溃国民党“永绩”号炮舰,为后续主力渡江扫清障碍。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后来发展为华东军区海军江防舰队(1950年3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1950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某登陆舰队(1955年10月)。
1950年4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成立。1955年10月24日,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粟裕曾高度评价苏中军区海防团的历史作用,学界普遍认为其“老底子”为人民海军提供了最初的“火种。”
因东进如东而“涉海”的新四军猛将陶勇,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他将海防团“三结合”经验(军民结合、土洋结合、海陆结合)融入现代海军建设。
(三)海防团战术思想对现代海军建设的启示
海防团的“非对称作战”理念,在当代海军战略中仍具借鉴价值:
以小搏大的装备创新:1943年环港海战中,海防团以8艘木船伪装成商队靠近日军炮艇,突然投掷自制“火药罐”(将火药包绑于铁钉上,利用撞击引爆),击沉“鹤丸”号炮艇。此战术与21世纪伊朗海军使用快艇群狼战术袭扰大型舰队的思路高度相似。
军民一体的情报网络:如东渔民发展出“渔汛暗语”——捕鱼量代表日军舰船数量,渔获种类暗示敌方动向。1944年春,渔民通过“本月带鱼多”的暗号,使海防团成功预判日军扫荡时间,“黄花渔汛保卫战”得以完胜日伪军。
四、抗战精神的历史启示与当代价值
(一)“依靠人民”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首个海上抗日根据地创建的成功,本质是军事力量与人民群众支持的深度融合。据初步统计,1942—1945年间,如东渔民为新四军海防部队提供船只300余艘、向导1500余人次,形成“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御体系。这种“民力即战力”的模式,为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范本。
(二)“海上铁军”精神的当代传承
从木帆船到航母舰队,人民海军76年的跨越背后,始终贯穿着海防团的“三敢精神”(敢闯海、敢近战、敢牺牲)。2009年10月1日,江苏卫视播出纪录片《人民海军从这里启航》。2015年7月17日,“中共海上抗日武装斗争研讨会”在京举行,《我党首支海上抗日武装诞生在如东》在多家权威媒体发表并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产生极大反响。2024年,陈列有新四军海防部队主要史迹的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念馆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三) 海上抗日根据地的记忆建构与身份认同建议
如东作为“人民海军摇篮”的历史记忆,可通过三重路径实现代际传承:
1.物质载体建设:可逐步将何家灶海防团遗址列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复原“盐墩子”“造船坞”等场景,复原海防团指挥船“咸菜瓢”船(此项经费已经落实)。
2.仪式化纪念活动:每年举办“海防文化节”,组织青少年乘仿制武装渔船重走“海上粮道”,体验1943年运粮战斗,以及“海滩突围”的艰险。开设官方公众号,发布各类研究文章,稳步扩大影响力。
3.学术话语塑造:学界近年来从基因溯源角度重估海防团历史价值,其战术创新(如木船游击战)、制度实践(如军民协同)与精神遗产(如‘三敢精神’)为当代海军建设提供了多维启示。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从学术方面延伸、深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