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何家灶新四军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点击:时间:2019-01-05
何家灶新四军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摘要: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在党史、军史、县志上都没有记载,地方档案中也没有记载,笔者通过多年收集、考证,沿着海防团的足迹,南到上海,北至山东,拜访了当年海防团团部指战员,事实证明,我党我军在江苏如东(原名如皋)何家灶,建立了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开辟了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直到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海防团经过八年的劈波斩浪,英勇奋战,成长为华东军区海军诞生时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史书上缺少记载,如今知之者甚少。本文旨在新四军建立80周年,苏中军区海防团成立75周年之际,再现海上抗日辉煌史,启迪后人听党话、跟党走,弘扬革命前辈的民族精神,在中华复兴路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 , 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铁军精神,开拓创新,在黄海之滨的何家灶建立起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和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挖掘这一辉煌的历史,我曾行程2500多公里到上海、镇江、泰州、盐城、日照、青岛、威海等地采访当事人和后代,走进研究所,参观纪念馆 、博物馆,收集考证挖掘海防史料,史实充分证明何家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新四军创建的第一支海上武装的诞生地,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大队部、海防团团部、海防纵队司令部所在地,而且是苏中及华中乃至全国开辟最早的、最好的,历时最长的,直至抗战胜利后的海上抗日根据地。
 
 
一、 何家灶 海上根据地创建的背景和基础
1、海上根据地创建的背景
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在总指挥陈毅、副总指挥粟裕等人的指挥下,取得了黄桥决战的伟大胜利,苏北的抗日局面大大改观。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主要发展方向在苏南、苏北广大敌人后方直至海边之数十个县,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及毛主席起草,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两个指示,立即着手准备进军黄海之滨。指挥部把开辟苏中通如启海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交给了三纵。通如启海四县面积4千余平方公里,人口近三百万,东濒黄海、西临运盐河、南沿长江、北靠拼茶河,像伸在长江口和黄海边的一个牛犄角。有较长的的海岸线,扼长江下游要冲,地形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刀,刀刃紧迫着被日寇称为大东亚兵站基地的上海和汪精卫国民政府南京。这里盛产粮棉油盐鱼,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是日伪顽与我军的必争之地。当时影响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这个地区有日军兵力400多人,有国民党35000人,三纵进入后连同原由我地方党控制和领导的少数抗日武装只有3500人,敌我兵力悬殊。另一个问题从长江口到连云港近海区自古以来海匪为患,活动在如皋(东)海面上的海匪大小20余股。陈毅向三纵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令新四军向一切敌占区发展的指示,特别强调统一战线的政策,“力争合作,准备自卫”,“又拉又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敌。陶勇坚定表示:任凭刀山火海,在所不惧,东进!不到黄海边,一分钟也不停止!11月上旬陶勇率三纵二千余人从海安运盐河公路东进经苴镇到掘港,三纵领导机关暂驻掘港,不久迁至如皋县抗日民主政府马塘北十五里的沙家庄。1941年8月一师三旅兼苏中四分区指挥中心迁到苴镇,何家灶海岸外7华里处。
如皋(东),是一 望无际的江海平原,海岸线长106公里,滩涂104万亩,平原1872平方公里,作战没有高山和丘陵作屏障,只有依托大海。大海的对面是日本,这里历来是倭寇首犯要地,在唐代及明清时期就有守捉军、捍海兵、边防部队水师驻守。这里的战略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苏中前哨阵地的要地,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这里是苏中与苏北相联系的咽喉要道,建立海上部队十分必要。
1941年4月20日,苏中军区在栟茶成立。日军纠集大批兵力,对苏中四分区进行疯狂扫荡,通如启海地区的主要城镇大部沦陷。新四军面临背海作战的不利局面,为争取主动权,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势在必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一师师长粟裕亲临何家灶,他们以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从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各港口的群众基础,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上看,选择在苏中四分区的何家灶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
2、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基础
(1)地理环境好
何家灶位于江苏省如东县洋口港长沙镇卫海村,东侧三十万吨级深水大港洋口港,西侧国家级渔港何家港,背靠南黄海,面临长江,腹地沿海铁路、沿海高等级公路横贯,交通发达,能见证历史的只有海防团团部遗址三官殿前日日红旗飘扬、一个仅存的海防团扎营地江淮银行海上印刷旧址何家盐墩和围垦不得合拢的何北丫子残部遗迹。何家灶在1973年围垦造田之前驻在一片大海之中,人们生活在海里的盐墩上,盐墩高10米左右,占地6-7亩之大,像一个个小岛耸立在海面上,何家灶有51副盐墩,100多 户 人家,600多人,盐墩与盐墩之相距有100多米一个, 也有300-500米或1000米远不等,还有一座三合厢大庙三官殿,庙场上能容纳上千人,历史上海边上人有大事都集中到这个庙场上。何家灶被一条隋圆形大港环抱,从隋圆形大港北端向西南延伸十几里外的石家灶有一条海面宽80米的港叫环港。环港与何家灶的地形成横Q状。何家灶地带上有一大海港何北丫子(有称河泊丫子),是如皋(东)黄海上的近海最大最深的港口。这条大港向北通到深水马腰,一涨潮海水从四周狂涌而上,无人能跑出。
当年的何家灶范围很大,西至今何家港西,向东北延伸至长沙套(古长江入海口),右转向西南至范公堤北侧,再向西通向王家潭海堤下面的何北丫子,呈隋圆形。大港的周长有100多华里。何北丫子港口海面宽200多米,深10几米,港口大,港底深,两坡陡峭。盐城、射阳、大丰一带的渔船来捕鱼避风都停泊在何北丫子边,何北丫子船帆林立,但人站在海滩上看不见停泊在港里的木船桅杆。港口越往下越宽,越往下越深。港口最上端有黄涂,大汛可行船,小汛上面浮黄涂,看上去好像不怎么深,当人的脚一踩上去就一个劲地向下沉,一会儿就淹没了头顶,沉下去十几米深,无法相救。敌我双方曾都有人马埋没在黄涂下面。滩涂上还有活沙,脚走到上面陷下去越拔越深,动弹不得,需立即躺下快速滚出活沙地,才能化险为夷。滩涂上有许多树枝样的港叉和大大小小的潮墩,还有由潮水冲击而成的很长的有70——80公分高的贝壳长垅,地形适合木帆船航海作战,敌人的军舰易搁浅,海面上涨潮时还有漩涡能把船翻没。三官殿东西有两条支港通到环港,在三官殿东南边的港叉大弯头处有一座长200多米,宽2米多,高 5 米多的杉木大桥连接到海岸,何家灶的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距驻如皋(东)的一师师部和苏中四分区的指挥中心苴镇最近,海边长有茅草、芦苇、马栏杆儿、盐蒿儿便于隐蔽。1941年12月,一师师部驻丰利东北十公里外的石家庄,12月26日粟裕和楚青结婚在石家庄,石家庄就在何家港海岸外西南2里多路的地方。石家庄西边紧靠杨家庄,杨家庄有我军毛巾厂,杨益连家大瓦房作一师修械所。苏中四分区是连接上海与连云港的中心交通要道,何家灶是打通海上南北交通的枢纽,何家灶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2)人文环境好
盐渔民性格豪爽 ,有正义感、民族心。大革命时期的1916年,他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反剥削,反压迫。那年连续几十天阴雨不好晒盐,粮食欠收,粮价猛涨,盐价不涨,盐民生活困苦。一天深夜,何家灶、杨家畈、北坎、三港边几百个盐民集中在何家灶大庙,吃齐心面,赌齐心咒,在冯爱民带领下,到掘港盐场公署,要求提高盐价。1930年夏,红十四军在如皋东乡活动,标语一直贴到海边,人们的思想受红十四军的影响。1938年3月日军占领了南通、如皋等重要城镇,驻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派中共江北特委滨海工作组理明、曹绾中、崔德耀、何心如、斯达、顾斌等人到如皋(东乡)何家灶一带,一面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一面为盐渔民治病。以“三官殿”旁的何灶小学为基地,每晚都有群众来上夜校,通过学文化、排演节目、请戏班子唱戏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何家灶搭有戏台子,经常演戏,曹绾中常常在演出结束前到戏台子上宣讲抗日道理。江北特委在何家灶组织建立了盐民协会,发动盐渔民与盐霸、渔霸斗争。何灶小学曹月如老师自编教材教学生,上学堂、打东洋。1939年,何家灶建立了滨海党支部,理明为书记。这是党在如东苴镇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发展盐民入党。建立盐渔民武装。2002年离休老干部,原驻何家灶滨海工作组党支部书记理明(女),带着家人从南京赶到如东何家灶再来寻迹,她说如东何家灶是革命的何家灶,红色的何家灶,是在她革命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阶段。苏中军区海防团的陈尔胜、江帆等老前辈在八十年代后期几次来何家灶看望,说:当年何家灶根据地很巩固,这里是我们 的第二故乡。陈尔胜唱起:“我们是未来新海军,我们要担负起海上的使命,每个人都沸腾着民族解放的热血,每个人都发出了抗日救国的呼声,打倒那日本军阀与铁蹄下的欺凌,永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流尽最后一滴血,勇猛地向前进,中国未来的制海权永远属于我们,我们要担负起海上的使命,我们是中国未来的新海军”。他说这是当年流行在何家灶根据地的一首常唱的歌。电影《五十一号兵站》作者张渭清 创作时来这里采访。《五十一号兵站》就是根据海防团的事迹编写的,不过当年的斗争要比电影中惊险得多。
(3)经济条件好
粟裕认为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是华中甚至全国最好的根据地(物力人力最富等等)。如皋(东)是渔米之乡,有富饶的物产。何家灶是如皋的原始轻工业盐业生产基地,盛产细盐,鱼、虾、蟹、蚊蛤等海产资源丰富,在日本鬼子侵略之前,有“金何家灶”之称。1934年何家灶就在三官殿厢房办起了公费学校,由海安来的 曹月如老师任教1-4年级复式班,学生的课本、笔、墨、纸都是免费的,晚上还有成人夜校,学识字,唱歌、跳舞,还经常请掘港街的赵常宝戏班子去演戏。每年都举行盛大庙会,舞龙灯、跳马夫。在何家灶卖糖的挑糖担子每日就有三四副。人们基本做到有饭吃、有衣穿,有钱用。何家灶是个海产资源充足的地方,煮海水为盐的盐灶每天24小时不停火,春季黄花鱼季节有“日出头金牛”之说,渔民一网打下去,拉上来就有上千斤鱼。盐税、渔税是区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保证了海上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政治础基好
1939年初,中共江北特委书记唐守愚到何家灶巡视,江北特委在何家灶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在叶胥朝、陈伟达、洪泽、梁灵光等人的关心、帮助下,在理明、曹绾中、崔德耀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在何家灶组建了一个班的盐民自卫队(也称盐渔民自卫队),驻地三官殿。同年夏,何家灶自卫队与北坎十三总自卫队合并,正式建立江苏省如皋县盐民自卫队,江苏省如皋县盐民抗日协会,在何家灶三官殿庙场上召开成立大会,党从上海派来懂军事的山东籍中共党员崔德耀任队长,曹绾中任指导员,徐可琴任调查员,30多名盐民自卫队员分3个班。至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如皋(东)县建立起第一支人民武装,也是党在南通地区最早建立的两支抗日武装之一。
盐民自卫队成立后,开始军事化训练, 集中在三官殿学习毛泽东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论述,练射击、练刺杀,在缺少枪支弹药的情况下,盐墩上的盐民筹款共2000元,给自卫队购买了轻机枪1挺,快慢机1支,步枪29支,子弹500多发。盐民自卫队经常与日伪海匪开展小的战斗,与4个进村抢劫的国民党兵匪战斗,两个兵匪被活捉,2个被港丫里的潮水卷入大海中。打跑过海匪袁国祥的4条三桅抢劫船。盐民自卫队秦志和等人活捉船搁浅在何家灶海滩上的7个日本兵。首创了如东生俘日军的记录。1940年10月底,新四军东进,崔德耀、赵峰带领盐民自卫队员,到栟茶迎接新四军先遣部队到苴镇至掘港。1941年春,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盐民自卫队的部分队员上升为主力部队。为了保存一批地方武装力量,部分队员留在当地,在滨海区委领导下开展抗日游击战。
中共江北特委在何家灶发动抗日救亡活动,发展党组织,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拉开了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序幕,吹响了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前奏曲,为新四军在何家灶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壮大
1、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41年1月,日本侵华派遣军总部提出了以长江下游为起点依次清乡的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摧毁我党领导的整个苏中以至华中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的统治,并维护它在长江下游的交通安全。为了在日伪“清乡”前做好反“清乡”准备工作,为争取主动权,遂依托大海,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4月底粟裕抽调了近200名精兵强将,建立了一支直属一师和苏中军区的海防大队。海防大队全体人员训练有素,纪律严,作风硬,听党的话,有民族精神和马列主义崇高信仰,海防大队实行的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师部作战参谋凌海波担任大队长,缪开任参谋,配有电台和指挥船,大队部驻何家灶。至此,海上有了一支正规化的人民武装,初步完成了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历史从这里开启了海上武装斗争的新征程,填补了我军无正规化海上武装的历史空白。[①]从此,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成为苏中、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家灶与人民军队海上建军紧密关联。
1942年10月,凌海波、廖开带领二连一个排三条船,护送印刷所机器和印刷材料到小洋口打埋伏,一天夜晚,大风暴突然刮起,狂风呼啸,海浪汹涌,停泊在港口的缆绳被刮断,征用如皋(东)环港的一条“爬爬凳”渔船被风浪打坏,还有的船被大风刮出港口,不知去向。大队向师部报告,师部命令:“一定要找到漂散的船只”。船上指战员和船工顶着大风,在缺粮缺水的的情况下,无人叫苦。经过四五天终于找到飘散的船只,并安全返回大队部驻地何家灶。
为了探索海情海况,掌握海上作战规律,指导海上斗争,师长粟裕经常率领师部机关人员到海船上进行海上生活和海上战斗演习,调查研究气象和海上潮汐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战的有关问题。粟裕探索出海上与陆上战斗战术上的不同,他指出:战术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抢上风。他要求海上部队技术上要锻练在大风大浪中射击、掷弹的过硬本领,同时还要向有经验的老大和船工学习航海知识和技能。三旅旅长兼海防团团长陶勇带领海防战士在海上训练,衣服被海水浸湿了,陶勇鼓励战士们:你们要下决心,将来我们要驻到上海去。陶勇经常巡行于各港口之间,1942年他的随行秘书石林,作了合唱曲《海上行》:船儿破浪飞向前,哪怕风和雨,只要大家一条心,赶走鬼子好活命。波峰浪谷里飞出了激昂的歌声,激励军民勇敢去战斗,那时这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海上行》留下了永不消失的足迹。
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这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是我党我军在抗日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创举,是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江海平原抗日斗争的实际相结合运用的产物,是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结晶。陈毅、粟裕、陶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海上建军中的贡献杰出。 
2、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941年夏——1942年夏,日伪军首先在苏南进行了两期“清乡”,还集中兵力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抢占了苏中四分区的主要城镇,建立敌据点,封锁主要道路,设关卡,并准备发动“清乡”,严重影响着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应对敌人的“清乡”,我军得以大海为屏障。陈毅在1942年2月华中局扩大会议的军事报告中说:水上战斗问题,海面仍是可以利用的极好的地形地物,于坚持斗争有极大的战略战术价值。苏北某些海匪,常常拿下海的办法企图与我作长期斗争,他欺我们不识水性,实际有陆的凭借才有海上的活动,今天华中沿海、沿湖、沿江陆地优势,均一大部分掌握在我手上,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组织水上游击,这是必然的道理。一师、苏中四分区为战胜日伪、战胜海匪,巩固苏中海上抗日根据地作了不懈的努力。
(1)加强海防队伍建设
1942年10月下旬——11月11日,苏中区司令员兼苏中区党委书记粟裕在如皋(东)南坎主持召开苏中军政党委第三次扩大会议,谭震林代表华中局作了报告、陈丕显、管文蔚、粟裕等先后作了《开展三冬运动》、《苏中精兵简政》、《半年来工作总结及目前工作意见》等重要报告,叶飞致闭幕词。会议期间接华中局电报,日军三个师团将要调来华中,形势仍很严峻。粟裕提出建立一个海防团,经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建团,并取名为苏中军区海防团。会后,粟裕、钟期光来到何家灶,在海防大队的基础上,抽调四分区三个步兵连,两个重机枪连组成海防团。粟裕宣布正式成立苏中军区海防团,海防团团部设在何家灶三官殿。[②]三旅旅长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吴福海任副团长,一师供给部部长罗湘涛兼任政委,一师印钞厂厂长李中兼任副政委,凌海波任参谋长(1943年2月谢友才接任),何振声任政治部主任。(钟春山主任任职不久调离)。此外,团部还配备了中层干部和机要人员24名。海防团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延安的干部,有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有坚持江南游击战争的干部,也有本地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干部。陶勇在建国后任中国人民海军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创造者和领导者之一。苏中军区海防团是一个上建制的团。咸菜瓢儿船在何家灶扬帆启航。粟裕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③]显而易见,粟裕师长的话当时就给苏中军区海防团的地位作了历史性的定位。海防团建立后,海上抗日根据地进入了巩固发展的新时期。
苏中军区海防团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开拓创新。把海上何家灶建成了坚不可摧的海上抗日根据地。海防团官兵在何家起初,搭渔民的船下海,在大浪中一颠簸,十有八九晕船呕吐。海上船难行,海面无边无际,分不清东西南北,远望水天相连,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哪是岸。潮水无风三尺浪,有浪几丈高。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仰和必胜的信心克服晕船,请渔民当向导、当老师,刻苦学习上船下船、掌舵、划浆、撑篙、扯蓬、导航、游泳、识潮汛、识海情海性。在海船上练习海上射击、海上刺杀,海上掷弹,不管风里浪里,晴天雨天,总是坚持不懈,进行艰苦的海上练兵。他们闯过层层浪,征服了海大王,不久不仅能下海,还能在颠簸的海船上准确地掷弹射击。部队在海上的生活非常艰苦,吃水也紧张。海水不能喝,三官殿西边海上有个甜水潭,里面的水也是咸咸的。淡水是当地群众从海堤外用大木桶装的内河水,用牛车运往港口送到海船上的,若船不得进港则无淡水吃。海上空气很潮湿,有时还有狂风恶浪,一浪打来船尾看不到船头,桅杆贴近海面。海上作战更艰苦,用的是木帆船,没有机器。没有雷达,没有航标,用的是指南针。电台只有指挥船有,他们士法上马,白天挂上不同颜色的、不同形状的旗帜做作战信号,夜里用电筒作信号灯,遇到紧急情况点上火把,。海防团为了民族解放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不怕流血牺牲,克服艰难险阻,英勇顽强地战斗在风口浪尖上,打开海上交通线,从浙东、上海到山东的海面上到处浮现着海防团的战斗身影。海防团以巩固根据地为中心,开创了海上斗争的新局面。
陈毅、粟裕等领导非常关心爱护海上部队,当时部队吃杂粮,特批准海防团长年吃大米。冬天给每个干部战士发一套棉衣,另加棉背心、棉大衣。陆上部队在曹埠缴获的两只汽车内胎,粟裕派人送给海防团当救生圈。陶勇特地送两双长统靴给队员们。[④]粟裕还将潮汐变化规律编成口诀,叫部队学习。海上生活虽艰苦,首长的关心变成一种巨大的力量。
(2)巩固地方政权
1941年中共滨海区委设在北坎,管辖何家灶、杨家畈、长沙、北坎等地,北坎是一个小镇,十几户人家,海岸外有海滩但无深水港,为了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巩固地方政权,军队把滨海区委迁到何家灶,何家灶成为区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的中心。党政军组织带领盐渔民、积极参加抗日,为新四军护送伤病员、运送粮草和武器弹药。组织民兵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打游击,与渔霸土匪、海匪作斗争,为部队输送兵源。在如东海边长大,在何家灶入伍的杰出战士李长友参加海战34次,荣获军功章7枚。王维福在渡江战役前三次游过长江去江南取情报,再把情报送到江北,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小马原形就是王维福。王维福对我们说:“我就是小马,小马就是我。”他参加海战40多次,荣立一等战功二次,二等战功4次,三等功5次。他和在这里海边长大的分队指导员陈立富二人在1951年头门山海战中,成为著名的头门山战斗英雄,他们所在的414艇上还有李长友等13人中有3人是如东人。414艇深入敌群,孤军作战,战绩显著,获头门山战斗英雄艇光荣称号,他们艇上指战员集体到北京参加授奖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414艇后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2年王维福被华东军区授予一级战斗英雄。1954年王维福和海军司令员萧劲光2人作为海军代表出席全国第一次人大代表会议。王维福曾受到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如东参加海防部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有:陈连全1941年参加新四军,任苏中军区海防大队某部连长,1944年南坎战斗中牺牲;陈慎发1943年参加新四军,任苏中军区海防团二营六连排长,1945年在大丰大中集战斗中牺牲;陈定余1942年参加新四军,任苏中军区海防团某连副连长,1945年在大丰大中集战斗中牺牲;陈顺志1943年参加新四军,任苏中军区海防团某连排长,1945年在大丰大中集战斗中牺牲;陈顺根1943年参加新四军,任苏中军区海防团某部副排长,1946年在新洋港战斗中牺牲;夏万银1943年参加新四军,任苏北军区巡逻艇大队大队长,1949年在渡江战役中牺牲;周金生1945年参加四军,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055部队第三分队副艇长,1954年3月在浙江省三门湾海面作战中牺牲;朱其仁1945年参加新四军,任海防团第二大队副排长,1948年在射阳千秋港战斗中牺牲;张同1943年参加新四军,任海军巡防大队某分队大队长,1950年在解放南菲山战斗中牺牲;朱启忠1942年参加新四军,任苏北军区海防团某连连长,1951年1月在栟茶海战中牺牲。海防团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地方政府有力地支持了海防部队的建设。
(3)加强抗日统一战线
首先,搞民运工作,海防团配合地方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巩固根据地。以盐渔民为基础,建立渔民自卫队、盐抗会、妇抗会、牛车协会、儿童团。办夜校,教文化知识,宣讲抗日救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用歌声唤起民众。教唱黄海渔民曲:千万船一条心,筑成海上的铁墙,千万只手张开网,结成海上的屏障,海洋是我们的家乡,谁敢拦住我们的去路,管叫他狂涛灭亡。在何家灶根据地,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来参加抗日根据地建设,保卫海上根据地,坏人不易进入。一次,掘港的一个情报人员,化装成商人进了何家灶,儿童团发现了,立即上前检查通行证,那人见势不妙慌忙逃跑。探情报的坏人几次想进都未得成。根据地的群众有许多人往返于百里海堤,千里海疆为海防团运输淡水和物资,参军参战。何家灶、北坎等地几乎每家男儿都扛枪,富盐村张有礼、张有福、张有志、张有信一家弟兄4人都加入过海防团。人民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基本力量。是建设海上根据地的坚实基础。其次,团结不同阶层、不同阵营,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粟裕、陶勇等共产党人对海上的各种势力采取不同的方针,一举歼灭了作恶多端的王平仲部,通过耐心反复不懈的做统战工作,先后收编海匪800多人,枪400多支,海船200多条,解决了历史上所不能解决的海匪问题,巩固了海上根据地和苏中苏北的海防。
(4)军民关系密切
何家灶家家户户住的海防团官兵,官兵一律用茅草打地铺睡觉,粟裕、陶勇、吉洛等高级干部来了这里晚上也睡在茅草地铺上,老百姓家让床,官兵一律不睡老百姓的床。1942年冬大雪,1943年春闹饥荒,海防团和渔民一同出海,一边护航,一边捕鱼,生产自给,减轻盐渔民负担。部队对灾民赈灾施粮,江帆和几个战士到北坎,看着哪家烟囱不冒烟,就把粮食背送到哪家,老百姓说你们是恩人,他们说:“恩人是共产党,我们只是做点具体的事”。他们把粮食送给老百姓,部队粮食也紧张,他们自己一天只能吃一顿稀饭,以捕的海产品为食,他们生吃鱼、活吃虾。老百姓哪里有困难,海防团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在根据地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爱护子弟兵,军民亲如一家人。有许多女战士在何家灶认了干娘。志伟说:她1942年从新四军一师服务团调到何家灶海防团,冬天大雪,天气特别冷。她在海防团任文化教员,在海船上教识字,唱歌、谈话,接到回团部的命令,当时的她不满18岁,一个人走在海滩雪地上,她冻得晕过去了,倒在沙滩上,快要涨潮了,何家灶一下小海的渔民,看到远处有一个灰影子,上前一看是海防团的女兵,已几乎不生气了,下小海的渔民立即背起她,快速送到海防团团部。经抢救志伟苏醒过来时,救她的人已走。至今她只知道救她的恩人是何家灶的一个下小海的老百姓,不知其名和姓。六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何家灶海防团的电影,脚本已写好,这一节也在其中。后因“搞运动”未能拍摄。根据地的老百姓爱人民子弟兵胜过自己的生命,1944年五月端午清晨,天刚蒙蒙亮,十几个日军摸进了海防团机炮连驻地姚志银家,在天未亮时机炮连已转移,敌人扑了个空,凶狠地逼着姚志银家人说出机炮连的去向,他们坚决不说,敌人用刺刀捅死了他的妈妈、叔叔和一个邻居,又逼着姚志银、姚志友说,弟兄俩认死不讲。敌人开枪了,一枪打中了姚志银的胸,一枪打中了姚志友头,弟兄俩都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敌人走开后,弟兄俩说话了,哥哥说我没死,弟弟说哥我也没死,但弟兄俩一个胸前在流血,一个头上在流血,一位老太太用两条裹脚,一条捆住哥的胸,一条捆住弟的头,后来是海防团从深海里上来把兄弟俩接到海船上,海防团女军医姜慰慈给兄弟俩取出子弹,医治好。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很巩固,人民是坚强的后盾,民房是榴弹厂、被服厂、印钞厂的厂房、仓库。海防团以何家灶为家,从何家灶出发,驾驶着木帆船,纵横在几百里长的黄海海面上,军民筑成了海上的钢铁铜墙。
3、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壮大
苏中军区海防团以原海防大队为骨干,以何家灶为基地 ,以盐渔民为基础,以海匪为统战对象,在反“清乡”的硝烟中成长壮大。1943年4月,日伪军把苏中四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区,纠集16000多兵力,对苏中四分区大规模清剿,在封锁线上设问检所,筑长达350多里的竹篱笆封锁圈,封锁沿江沿海所有港口,境内据点由63处增加到达200多处。为粉碎日伪的“清乡”计划,四分区军民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锄奸、保卫等各方面与日伪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反“清乡”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被服厂、榴弹厂、野战医院、江淮银行及师机关、分区机关都搬到何家灶及海船上。一师军工部也曾搬到何家灶,靠近海防团。海防团在海上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们吹海风,顶恶浪、战海匪、战日伪,越战士气越旺,越战队伍越壮大。
1943年春,孙二富从掘港带了200多人和枪,到何家灶接受改编。陶勇、姬鹏飞为孙二富改名为孙仲明。孙二富十分感动,把孙仲明三个字练写了多少遍。经党组织的同意,陶勇收孙仲明为徒弟和干儿子。四月下旬经师部同意将孙部改编为苏中军区海防二团。任命孙仲明为海防二团团长,周绍卿为副团长,刘光汉为参谋长,柴如奎为政治处主任,并抽调了一批排以上干部加强团的政治宣传工作,二团团部也驻在何家灶。[⑤]在陶勇的感召和教育下,孙仲明跟定了共产党,海上战斗屡立战功,成为人民军队的优秀指挥员。经请示粟裕同意,经何振声、柴如奎介绍发展孙仲明为一名中共党员。从1943年——1944年海防二团发展党员30多人。
1943年5月,陆洲舫的抗日自卫军在启东受到日伪的多次围剿,损失很大,他的儿子陆建平带了三条船,100多人枪到何家灶找海防团。9月陆洲舫也来到何家灶,10月,上级决定正式成立苏中军区海防团三团,任命陆洲舫为海防三团团长,赵荣森为政委。袁宗圣为参谋长,汤坚为副参谋长,并抽调了一批干部和一个加强排给三团。三团团部也驻在何家灶。[⑥]
海防二团、三团的连指导员、班排正副干部都配一名党员,组成党支部,实行党的绝对统一领导。当时海防团未叫一团,二团、三团在行动上由海防团统一指挥,整训由海防团统一进行。三个团每天早晨都在何家灶三官殿旁的沙滩上出操、训练。海防团官兵身穿灰色粗布衣,脚穿草鞋,与陆上部队的区别是海防团配戴臂章标志。
1943年11月,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在何家灶正式成立。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兼任海防纵队司令员,四分区政委吉洛(姬鹏飞)兼政委,吴福海、陆洲舫任副司令员,崔德耀任参谋长,孙仲明兼任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何振声。海防纵队下设三个海防团,一团团长吴福海,二团团长孙仲明,三团团长陆洲舫。海防纵队司令部也设在何家灶三官殿。亲历者吴少章说:“成立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是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的”。江帆说:“苏中军区海防团是团级,海防纵队是师级”。1943年12月,何家灶渔民自卫队上升到海防团一团六连。从此苏中军海防纵队越来越壮大,苏中海防越来越巩固。
苏中军区海防纵队三个海防团、出海完成任务回来补给淡水、粮草弹药、发放服装、伤员医治、补充兵源都有赖于这个居处在近海之中,盛产盐和海产品,群众基础又好的巩固的海上抗日根据地何家灶。
 
三 、海上抗日根据地及海防团的贡献          
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人杰地灵,英雄聚会。在何家灶红色热土上铸造了一支听党指挥,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土海军。党给海防团的任务:一是开辟海上交通线,打通苏中到浙江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二是保护组织渔民下海,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发动盐渔民建立自己的武装,保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苏中海防。三是保护转移到海上的军区后勤各单位和一个山炮连到海上隐蔽,并负责敌占区与解放区间的交通联络和护送干部。海防团在党的领导下,出色的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威震海疆。
海防团从何家灶出发,纵横在几百里长的黄海海面上,控制了盐城、东台、启东的重要港口,构成了相对安全的滨海基地,成为苏中根据地的后方基地。开辟的海上交通线,不仅从上海等大城市源源不断运来军用物资,而且沟通了山东根据地和浙东根据地的联系。海防团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苏中在抗日斗争中,对敌作战60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10万人以上,占华中歼敌总数的1/3。诚如刘少奇在华中局第一次会议上所言:“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区对四分区军民和反“清乡”斗争的胜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给吉洛、陶勇等领导同志的嘉勉电中指出:“四分区工作是苏中最有成绩的。”“四分区反‘清乡’斗争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大事件”,“是中华儿女与敌寇作生死斗争的壮烈伟大史诗,是革命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一师在全军中立了最大的功劳,四分区反“清乡”是苏中最有成绩的,这最大的功劳和成绩是陆上部队和海上部队共同作战所取的,二者缺一不可。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苏中海防纵队组建为华中海防纵队,司令部还在何家灶。1945年11月浙东海防大队北撤苏北后归华中海防纵队。1946年7月苏北盐阜海防大队归华中海防纵队领导。司令员吴福海、副司令员陆洲舫、袁国祥(1946年叛变),政委王子平,参谋长孙仲明,副参谋长赵荣森,政治处主任张羽。1947年夏吴福海调山东滨海军区任海防总队司令员。华中海防纵队司令员由汤景延接任,吕炳奎任政委,陈雨田任副政委。1947年3 月,姚家乃任政治部主任(张羽调走)。汪灵任副主任,后由王责之接任。当年冬汤景延调离华中,吴福海又回华中海防纵队任司令员。1947年海防纵队发了粗布新制服,帽子后面有两根兰色飘带,样式与建国后的海军制服相同。海防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战果辉煌,在解放战争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配合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和三大战役,在渡江战役中打先锋。华中海防纵队组建后直到华东军区海军建立之前从未改名,有如东长沙蔡爱华老师家保存的1949年4月25日华中海防政治部公函为证。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的第三野战军东路渡江作战指挥部驻地宣告成立,司令员张爱萍。海防纵队1463人编入华东军区海军,吴福海为第一纵队司令员,政治部主任姚家礽。海防纵队是华东军区海军的一支生力军,是经过了八年海战的海军。(1989年2月泰州申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白马庙为中国人民海军诞生地,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中国人民海军诞生日)。。1955年10月24日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至今。
由此可见,我党我军在如东何家灶建立的海上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历史性作用,海防团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保卫祖国海疆,为建立中国人民海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能打海战,能指挥海上作战的宝贵人才。为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功绩永远熠熠生辉。
 
四、研究海上抗日根据地的意义 
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中抗日斗争中,结合苏中抗日斗争的实际,实地调查,开拓创新,利用何家灶的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环境优势建立海上武装,开辟海上抗日根据地,发动民运,紧紧依靠群众,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解决了历史上从未解决的海匪问题,用木帆船、步枪、榴弹、八二炮战胜了全副武装的日伪。打通了浙东、上海、苏中、苏北、山东的海上交通,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运送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粮油、药品和伤员,从上海运送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到华中根据地及延安,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其主要经验是:1、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信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2、开展海上武装斗争,在战争中开拓创新,建立海上武装,开辟、巩固海上抗日根据地;3、统一战线,以人民群众为基本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敌;4、军队富有民族气节,不畏艰难险阻,英勇善战,战斗力强;5、战略上利用有利自然环境,战术上注重船队编排,抢占上风,克敌制胜。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党的三大法宝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指导性,人们要把党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广大,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海上还有风云动荡,南海时有争端,海军要在海上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一是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是军魂。二是军队要创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随着国家的发展,海军的使命不断拓展,现代海军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创新精神,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提高战斗力。三是要利用好海洋环境,海洋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军事上利用好自然环境尤为重要。人们要爱护海洋,保护海洋环境,不能为了短期效益,污染环境,要为国计民生保护生态平衡,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四是统一战线,在新的征程上统一战线任重道远,全国军民要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征途上,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完成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追朔海军源头,再现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是为尊重历史,铭记历史,汲取智慧,开创未来。70多年前,在山河破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的独立,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指示新四军向长江以北发展,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东进黄海之滨。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一师师部在领导江海平原的抗战中,结合江海平原抗日斗争的实际,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开拓性地在苏中四分区后方机关附近的海上何家灶,揭开海上建军的新篇章,创建了八路军、新四军中的第一支有纪律,能打胜仗的海上武装,开辟了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播下了海军的火种。苏中军区海防大队、海防团、海防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发展成为今天海上的威武之师。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苏中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海上武装的成长历程,是海军的一个发展史,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海上抗战史是一巨大的精神财富,抢救挖掘这段辉煌史,将其载入史册迫在眉睫,否则有泯失的危险。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已成为历史 ,但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的功绩永放光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我党我军对华中海上抗战史的深入研究,会更加证明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在党史、军史、近代革命史上应记上一笔。
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好教材。在红色滨海何家灶,抗日军民共同奏响了一曲海上抗战的乐章,这是史诗、是战歌,应世代传诵下去,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把革命前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热爱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弘扬革命前辈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为在强国强军路上坚定信仰,听党指挥。建议地方政府和军队要保护好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历史遗存,对遗址的修缮和保护进行立项,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建成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向青年官兵和青少年输送正能量,传承红色基因,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世代相传,让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富强。
 

 
供稿:  顾瑞芳     编辑:蒋玉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