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辈
朱剑回忆
发表于:2016-08-12 浏览:485 次 字体:【大 中 小】 | |
朱剑:抗战,不能忘却的记忆
“能活着从日本宪兵队牢房里出来,亲眼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又双手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大潮,而今还能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尽点力,我觉得自己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幸运者,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这是朱剑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朱剑,原名朱德宗,1928年12月出生,1945年1月参加工作,长期在自己的家乡南通生活工作,与南通一路走来,历任南通市市长、中共南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离休后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
1942年9月,朱剑考入了因战乱而迁入四安镇温家桥南三官殿古庙的南通县立中学。这年12月26日,著名爱国人士、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先生来到南通县中。他身着棕褐色长袍,头戴礼帽,面带笑容,在南通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梁灵光的陪同下,在南通县中简陋的操场上作了题为“团结、抗战、进步”的形势报告。韬奋先生的精彩演讲,令在场3000多名师生和干部、群众增添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报告会结束后,朱剑拿着笔记本挤上前去,韬奋先生亲笔为他题写了“努力进步”4个大字。那时,朱剑已断断续续地读了韬奋先生主持创办的“生活书店”出版的许多抗战书籍,如《大众生活》《全民抗战》,还读了毛泽东的著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以及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从而受到了抗日救亡教育,积极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
1943年春天,日寇对苏中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清乡”,南通县中被迫停课,朱剑与几位同学只好到日伪占领的唐家闸敬孺私立中学读书。1944年春,他参加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的进步学生团体“金兰契盟”。这个“契盟”以“志”字排行,取12字,即“坚毅奋进,发扬真理,振健中华”为名,俗称“十二兄弟”。参加者以各人的年龄大小排为兄弟的次序。同年9月,由敬孺中学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李明香介绍,朱剑参加了苏中抗日青年解放先锋团。这是苏中区党委领导下的青年组织,在敌占区属地下党秘密的外围组织。该组织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放手发展抗日进步力量,秘密传阅革命书籍报刊,传唱抗日歌曲等活动。就在学校抗日活动不断高涨之时,日本宪兵队的特务盯上了他们。 1944年12月一个寒冷的夜晚,朱剑和一起同住的4名同学被破门而入的日本宪兵逮捕,关押在日寇监牢(原为大生公司高级职员公寓大生里的“红楼”)。任凭满脸横肉、手执刺刀的日本鬼子威逼审讯,朱剑他们自称年少而一问三不知,坚持与敌人周旋,始终没有暴露抗日进步组织的秘密,敌人一无所获。同时,南通地下党组织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组织营救他们,学校也出面请大生厂董事吴冥阶去疏通。朱剑的父亲卖了好几担皮棉又东借西凑,才将他取保赎了回来,其他被捕者亦以同样的关系和方式同时出狱。地下党组织考虑到这批进步学生的安全及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让他们分批撤离敌占区,赴解放区学习或工作。1945年1月,不到17岁的朱剑经青年解放团介绍,参加了中共南通县刘桥区委工作队,不久他被选为南通县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担任了刘桥区抗日民主政府文书,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此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朱德宗”改为“朱剑”。此名源于他是 “金兰契盟”成员中名列倒数第三位,为“志健”, “剑”为“健”之谐音,朱为红色,其寓意是“红色宝剑”,表示坚持革命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