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缅怀先辈
参与组建如东何家灶盐渔民自卫队
点击:时间:2024-09-19
如东位于黄海之滨,是江海盐垦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央最早认定的中国革命老区县之一。1939年,我的父亲张慎思,就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参与组建了何家灶盐渔民自卫队。为新四军在何家灶建立海上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我的父亲张慎思,以数学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5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南通通中高中部。他憧憬着将来要当一名建筑工程师,把祖国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然而,抗战爆发后,南通于1938年3月17日沦陷。1938年下半年,因学业实在无法维持下去了,父亲便与汪洋,吴一里,金湘等几位同学一起,转到如皋(如东)马塘的邱陞中学高中部继续就读。在邱陞中学,我父亲遇到了一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国文老师——南通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的顾贶予先生。顾老先生既教书,也育人,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和景仰。由于我父亲勤奋好学,受到了顾贶予老师的特别垂爱,经常在课余假日,到顾贶予老师的寓所,聆听其教诲。当时正好是新四军向通如海启东进的前夜,顾老先生的次子顾尔钥伯伯,从事抗日救亡地下活动,常回家去,我父亲得以有机会与他多次接触。通过交谈,我父亲在政治思想上深受启迪,从此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其实,我父亲早就看透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向往着光明。1938年冬,干脆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离校后,我父亲张慎思在顾尔钥同志的指引和帮助下,迅速走上了革命征途。1939年1月,我父亲在马塘参加了我地下党江北特委掌握的抗战支队政工队,从事民运工作。1939年3月,江北特委先后派出理明、崔德耀(1946年8月,于南通县陈家酒店战斗中光荣牺牲)、曹绾中(曹衍正)、斯达(施馥寿)和我父亲张慎思等,以抗战支队政工队海滨工作组的合法身份,深入到如东的何家灶一带,宣传抗日,开展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斗争。理明为组长、党支部书记,曹衍正为副组长,崔德耀为后来的盐民自卫队队长。
刚开始,海滨工作组住在生活条件稍好一点的苴镇。但通过与盐渔民的接触交谈,发现挑渔卖虾的渔民,对他们有些敬而远之。海滨工作组的同志认识到,只有深入到盐渔民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于是,海滨工作组搬到了条件非常艰苦的,被称为“救命墩”的三官殿去住。三官殿距离南黄海仅百十米远,是一座通体黄色的庙宇。那里涨潮时,救命墩四周一片汪洋;落潮后,救命墩上的塘水苦咸,很不好喝。这期间,海滨工作组的同志吃的是玉米渣儿,睡的是稻草铺。我父亲是个革命的乐天派,将这些美称为“吃的是蛋炒饭,睡的金丝床”。
通过调查,海滨工作组了解到,当时的盐渔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不仅深受渔霸和盐霸的剥削、压榨,还有封建灶长、国民党杂牌武装的层层盘剥,以及海匪的经常骚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渔花子”和“盐巴子”。
为了进一步取得盐渔民的信任,尽快打开局面,海滨工作组的同志还经常深入到盐渔民家中,嘘寒问暖、送医送药。他们了解到,盐民煎盐时,因含盐海水蒸汽的刺激,容易引起红眼炎症;而渔民则容易因外伤不洁引发疮伤。针对盐渔民的这些职业病特点,海滨工作组的同志分组行动,背起药箱,走门串户,免费帮助盐民点上消炎的眼药水,帮助渔民清洗疮伤,敷药包扎。经过几次治疗,再加上这些劳动人民本身的体质就较强壮,盐渔民的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这些在现在看来很简单的治疗方法,在当时却被当成“神医”。不几天,海滨工作组就声名远扬,并引来了墩外四面八方的盐渔民前来求治。由于海滨工作组的同志能够真心诚意地把盐渔民当成朋友,为他们服务,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迅速在盐渔民中树立了威信,取得了他们的信赖。
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后,海滨工作组便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民族觉悟;宣传抗日救亡、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道理;号召盐渔民“不靠天,不靠地,只有自己救自己”,“团结起来一条心,组织起来有力量”。有了前期工作的铺垫,现在的宣传教育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盐渔民们一呼百应,热情高涨。海滨工作组则趁热打铁,组织群众,对灶长欺上瞒下、不公平征税、袒护大灶户等行为进行了揭发和批评,并进行了游行示威,要求灶长保证今后账目公开。海滨工作组还将徐可琴等活动积极分子集中到庙里,进行了团结自卫的培训,并宣了誓,喝了同心酒。闹得轰轰烈烈,远近皆知,为组织盐渔民协会和自卫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9年4月,经抗支上层同意,海滨工作组组建了近千人的盐渔民抗日协会,公选了盐民积极分子徐可琴同志担任协会会长,并于1939年秋秘密发展其入了党。盐渔民抗日协会成立以后,很快就开展了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斗争。大大减轻了封建灶长和杂牌部队等摊派盐渔民们的各种税赋的负担,改善了盐渔民的生活,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不久后的一天,海滨工作组的同志正在驻地三官殿,忽听有人喊“海匪来了”!只见一支穿灰色军装,整齐荷枪的十余个海匪已进了庙门。我父亲他们早就了解到这些“海匪”也是穷苦渔民出生,大多数加入海匪的人也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便对他们进行了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工作,规劝他们改邪归正,还给了他们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小册子。恰巧此时,来了一位曾经被海滨工作组的同志看过病的村民。他指着工作组的同志对海匪说:“他们都是好人,帮我们看病不要钱”。在正义力量的感召下,“海匪”怀着敬意离开了三官殿。
海匪的出现,让海滨工作组深深地感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同时,那些被海匪洗劫的灶长和富裕户以及广大盐渔民们,也都忧心忡忡,他们很希望能够有一支自己的武装来保卫自己。海滨工作组敏锐地察觉到,此时若建立自卫队,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海滨工作组动员他们联名向县里申请组建自卫队,并要求发给枪支。同时,由工作组副组长曹衍正出面,向上级申请建立一支盐渔民武装队伍,并请调一位熟悉军事的同志来一起开展武装抗日工作。江北特委很快同意了工作组的请求,还与上海地下党联系,从上海调来一位有一定军事经验的山东籍地下党员崔德耀同志,到何家灶担任了盐渔民自卫队队长,曹衍正同志担任指导员。1939年4、5月间,盐渔民自卫队成立后,海滨工作组的同志就带领大家积极筹集枪支弹药。经过努力,抗战支队总队长吴卫久拨来了十支老掉牙的破枪,大家还是很高兴。另外,听老人说当年私盐贩子在与缉私警搏斗中,曾抢夺了一批枪支弹药,已埋藏很久了。经过工作组的动员,大家也挖掘出来了。武器问题基本解决后,崔德耀、曹衍正同志也就带领我父亲他们,抓紧训练自卫队员了,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当时的自卫队虽然只有一个班,但他们打击了小股海匪及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保护了盐渔民的切身利益与安全。深受盐渔民们的拥戴。
在何家灶一带的工作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根据上级指示,海滨工作组少数人留守,巩固胜利成果。然后以何家灶为中心,理明带领我父亲等同志来到如东以东的北坎(十三总)、长沙一带沿海;曹衍正带了几个同志向西到了杨家畈一带。继续宣传发动、组织这一带的盐渔民,开辟新的战场。不久,十三总盐抗会和杨家畈盐抗会相继成立。
为了进一步加强沿海一带的武装力量,1939年9月,在海滨工作组的努力下,何家灶与十三总的盐渔民自卫队终于合并了。在何家灶三官殿的庙场上,召开了隆重的成立大会。二、三十个自卫队员分成三个班,邱学诗、秦志和、唐必银同志为班长,崔德耀、曹衍正同志仍分别任队长和指导员。
由于发动组织了自己的武装,点燃了沿海地区武装抗日的烽火。江北特委特别表彰了海滨工作组和曹衍正同志,特委书记唐守愚代表江北特委亲赠两书《论新阶段》、《社会科学基础教程》。
盐民自卫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海上抗日武装。这支队伍后来不断发展壮大,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波涛中书写传奇。它后来化作中国人民海军的基本班底,为守护祖国的万里海疆注入了不朽的力量。
整理父辈在如东何家灶一带建立盐渔民自卫队的革命历史的过往,让我深受触动。父辈们不畏艰难困苦、不惜牺牲一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使我领悟到了责任与担当的力量,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使命感。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传承父辈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在教育后代方面,我会让他们知晓这段光辉历史,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教导他们心怀家国,懂得奉献,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荣光!
其实,我父亲早就看透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向往着光明。1938年冬,干脆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离校后,我父亲张慎思在顾尔钥同志的指引和帮助下,迅速走上了革命征途。1939年1月,我父亲在马塘参加了我地下党江北特委掌握的抗战支队政工队,从事民运工作。1939年3月,江北特委先后派出理明、崔德耀(1946年8月,于南通县陈家酒店战斗中光荣牺牲)、曹绾中(曹衍正)、斯达(施馥寿)和我父亲张慎思等,以抗战支队政工队海滨工作组的合法身份,深入到如东的何家灶一带,宣传抗日,开展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斗争。理明为组长、党支部书记,曹衍正为副组长,崔德耀为后来的盐民自卫队队长。
刚开始,海滨工作组住在生活条件稍好一点的苴镇。但通过与盐渔民的接触交谈,发现挑渔卖虾的渔民,对他们有些敬而远之。海滨工作组的同志认识到,只有深入到盐渔民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于是,海滨工作组搬到了条件非常艰苦的,被称为“救命墩”的三官殿去住。三官殿距离南黄海仅百十米远,是一座通体黄色的庙宇。那里涨潮时,救命墩四周一片汪洋;落潮后,救命墩上的塘水苦咸,很不好喝。这期间,海滨工作组的同志吃的是玉米渣儿,睡的是稻草铺。我父亲是个革命的乐天派,将这些美称为“吃的是蛋炒饭,睡的金丝床”。
通过调查,海滨工作组了解到,当时的盐渔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不仅深受渔霸和盐霸的剥削、压榨,还有封建灶长、国民党杂牌武装的层层盘剥,以及海匪的经常骚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渔花子”和“盐巴子”。
为了进一步取得盐渔民的信任,尽快打开局面,海滨工作组的同志还经常深入到盐渔民家中,嘘寒问暖、送医送药。他们了解到,盐民煎盐时,因含盐海水蒸汽的刺激,容易引起红眼炎症;而渔民则容易因外伤不洁引发疮伤。针对盐渔民的这些职业病特点,海滨工作组的同志分组行动,背起药箱,走门串户,免费帮助盐民点上消炎的眼药水,帮助渔民清洗疮伤,敷药包扎。经过几次治疗,再加上这些劳动人民本身的体质就较强壮,盐渔民的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这些在现在看来很简单的治疗方法,在当时却被当成“神医”。不几天,海滨工作组就声名远扬,并引来了墩外四面八方的盐渔民前来求治。由于海滨工作组的同志能够真心诚意地把盐渔民当成朋友,为他们服务,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迅速在盐渔民中树立了威信,取得了他们的信赖。
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后,海滨工作组便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民族觉悟;宣传抗日救亡、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道理;号召盐渔民“不靠天,不靠地,只有自己救自己”,“团结起来一条心,组织起来有力量”。有了前期工作的铺垫,现在的宣传教育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盐渔民们一呼百应,热情高涨。海滨工作组则趁热打铁,组织群众,对灶长欺上瞒下、不公平征税、袒护大灶户等行为进行了揭发和批评,并进行了游行示威,要求灶长保证今后账目公开。海滨工作组还将徐可琴等活动积极分子集中到庙里,进行了团结自卫的培训,并宣了誓,喝了同心酒。闹得轰轰烈烈,远近皆知,为组织盐渔民协会和自卫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9年4月,经抗支上层同意,海滨工作组组建了近千人的盐渔民抗日协会,公选了盐民积极分子徐可琴同志担任协会会长,并于1939年秋秘密发展其入了党。盐渔民抗日协会成立以后,很快就开展了反剥削、反苛捐杂税的斗争。大大减轻了封建灶长和杂牌部队等摊派盐渔民们的各种税赋的负担,改善了盐渔民的生活,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不久后的一天,海滨工作组的同志正在驻地三官殿,忽听有人喊“海匪来了”!只见一支穿灰色军装,整齐荷枪的十余个海匪已进了庙门。我父亲他们早就了解到这些“海匪”也是穷苦渔民出生,大多数加入海匪的人也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便对他们进行了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工作,规劝他们改邪归正,还给了他们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小册子。恰巧此时,来了一位曾经被海滨工作组的同志看过病的村民。他指着工作组的同志对海匪说:“他们都是好人,帮我们看病不要钱”。在正义力量的感召下,“海匪”怀着敬意离开了三官殿。
海匪的出现,让海滨工作组深深地感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同时,那些被海匪洗劫的灶长和富裕户以及广大盐渔民们,也都忧心忡忡,他们很希望能够有一支自己的武装来保卫自己。海滨工作组敏锐地察觉到,此时若建立自卫队,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海滨工作组动员他们联名向县里申请组建自卫队,并要求发给枪支。同时,由工作组副组长曹衍正出面,向上级申请建立一支盐渔民武装队伍,并请调一位熟悉军事的同志来一起开展武装抗日工作。江北特委很快同意了工作组的请求,还与上海地下党联系,从上海调来一位有一定军事经验的山东籍地下党员崔德耀同志,到何家灶担任了盐渔民自卫队队长,曹衍正同志担任指导员。1939年4、5月间,盐渔民自卫队成立后,海滨工作组的同志就带领大家积极筹集枪支弹药。经过努力,抗战支队总队长吴卫久拨来了十支老掉牙的破枪,大家还是很高兴。另外,听老人说当年私盐贩子在与缉私警搏斗中,曾抢夺了一批枪支弹药,已埋藏很久了。经过工作组的动员,大家也挖掘出来了。武器问题基本解决后,崔德耀、曹衍正同志也就带领我父亲他们,抓紧训练自卫队员了,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当时的自卫队虽然只有一个班,但他们打击了小股海匪及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保护了盐渔民的切身利益与安全。深受盐渔民们的拥戴。
在何家灶一带的工作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根据上级指示,海滨工作组少数人留守,巩固胜利成果。然后以何家灶为中心,理明带领我父亲等同志来到如东以东的北坎(十三总)、长沙一带沿海;曹衍正带了几个同志向西到了杨家畈一带。继续宣传发动、组织这一带的盐渔民,开辟新的战场。不久,十三总盐抗会和杨家畈盐抗会相继成立。
为了进一步加强沿海一带的武装力量,1939年9月,在海滨工作组的努力下,何家灶与十三总的盐渔民自卫队终于合并了。在何家灶三官殿的庙场上,召开了隆重的成立大会。二、三十个自卫队员分成三个班,邱学诗、秦志和、唐必银同志为班长,崔德耀、曹衍正同志仍分别任队长和指导员。
由于发动组织了自己的武装,点燃了沿海地区武装抗日的烽火。江北特委特别表彰了海滨工作组和曹衍正同志,特委书记唐守愚代表江北特委亲赠两书《论新阶段》、《社会科学基础教程》。
盐民自卫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海上抗日武装。这支队伍后来不断发展壮大,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波涛中书写传奇。它后来化作中国人民海军的基本班底,为守护祖国的万里海疆注入了不朽的力量。
整理父辈在如东何家灶一带建立盐渔民自卫队的革命历史的过往,让我深受触动。父辈们不畏艰难困苦、不惜牺牲一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使我领悟到了责任与担当的力量,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使命感。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传承父辈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在教育后代方面,我会让他们知晓这段光辉历史,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教导他们心怀家国,懂得奉献,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荣光!
(此文系张慎思女儿张艳玲根据张慎思等人回忆录整理而成) 发布:蒋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