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人民战争创奇迹

点击:时间:2018-12-28
我自1941年1月由天目山地区奉调来苏中四地委分配工作以后,一直在南通地区与同志们及当地群众并肩战斗了几十年。这里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当年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时刻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至今不能忘怀。值此南通市举行纪念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胜利四十周年活动之际,谨将当年参加反“清乡”斗争中的点滴体会,结合今天的理解和认识,缀成这篇短文,以志纪念。
(一)党在四分区工作的基础和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包括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四县(崇明当时有四地委领导的党组织,尚无公开的抗日政权和武装),位于长江入海处,面积4500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200万。是一块地势平坦,滨江临海的犄角形地带。就在这里,我们坚持抗击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和伪军近14000人,并且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
敌人为什么发动“清乡”呢?当时,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由于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而开始对德、意、日不利。但是,在欧洲战场,德国法西斯尚能集中大量兵力,进行规模空前的进攻,力图挽回颓势,挣脱被动局面;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侵略军还保持着主力,占有明显的军事优势。日伪发动“清乡”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其对占领地区由点和线的的控制,达到全面的伪化统治,“以华治华”、“以战养战”,使之成为巩固的后方基地。并且从华中抽出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以继续坚持扩大它所进行的法西斯战争。苏中四分区,正当敌伪战略要地沪宁近侧,是我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之前哨。因而他们对苏中四分区势在必争,旨在必得。而我们则必须针锋相对,誓死保卫这块阵地,保存自己的力量,不使敌人的阴谋得逞。因而斗争空前复杂、尖锐、残酷。
当时,整个解放区的抗日战埸,处于相持阶段的艰苦奋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和伪军的全部,还要应付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的挑衅。但是,我们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党又正进行着伟大的整风运动,全党开始了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最好时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党领导人民,组成了一支党、政、军、民同心奋战,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队伍,运用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开始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
就苏中四分区而言,反“清乡”斗争开始时,这里党的工作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如、海、启地区,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就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和领导机构。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了这里的农民起义,领导了红十四军的游击战争,领导了城市的工人运动。1938年,这里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始终没有停止。1938年,日寇侵占了南通以后,中共江苏省委根据抗日救国高潮到来,人民迫切要求党领导抗日的形势,派出党员干部到南通地区重建了江北特委。特委在工厂、农村、盐场、学校和国民党部队中秘密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活动。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的胜利,给予盘踞在苏北的韩德勤反共顽固武装以致命的打击,为开创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新四军一师三旅进军通、如、海、启,取得了掘港保卫战的胜利,清扫了盘踞在这里的以徐承德部为主的反共顽固武装,使我党我军在这一地区声威大震,群众为之振奋,革命力量迅猛增长。从此,这里有了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成的专区一级和县一级的抗日民主政府;有了一支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军队——以新四军一师三旅为主力,并由主力派出骨干帮助组建的县警卫团和区队。
党派出了大批工作队,深入广大农村,发动群众,实行“二五减租”。通过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农村工作,建立起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教抗会等各种群众组织,群众觉悟起来了,行动起来了。
1942年,已建立党的支部近300个,党员已有5000余人。党的支部成了团结群众的核心、组织群众跟敌人战斗的堡垒。
党举办了抗敌干校,大量招收抗日革命知识青年,施以教育训练,使之成为军事、政治、财经、民运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党举办了中学生夏令营,暑假文教研究会,并相继在中等学校中建立发展了党的组织、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党贯彻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争取了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党实行了对当地各种杂牌武装的改编、改造。这样,全分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的武装编制和抗日民主政权的统一治理。这就使我们能够在1941年应付了敌人发动的两次大“扫荡”,并且初步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当1942年进行反“清乡”斗争准备的时候,苏中四分区根据地的建设已有了近两年半的历程,在军事、政治、财经、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已经站稳了脚跟。
在1941年夏到1942年夏天,敌人已先在苏南地区进行了反“清乡”。苏南抗日军民反“清乡”斗争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间接经验,使我们对本地区面临的斗争复杂性、艰巨性和残酷性有了充分的估计,因而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避免了措手不及、仓促上阵的局面。
1942年,苏中区党委及时部署了反“清乡”斗争,苏中四地委和各县委、区委、乡党支部,结合冬学,对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广泛地进行了反“清乡”的政治思想动员和民族气节教育,消除了恐惧心理,坚定了必胜的信心;结合冬防,整顿、训练了民兵、自卫队,发动群众改造地形;结合冬耕,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并通过发放贷款等措施,解决群众生活和生产上的困难。在组织上,适当合并区乡,扩大回旋余地。特别重要的是,党切实贯彻执行了精兵简政,实行了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精减了上层组织,充实了基层,保证了在任何严重情况下得以原地坚持独立作战。
实践证明:反“清乡”斗争以前,党在四分区工作的基础和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坚持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战略决策和指导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武装斗争和各种形式的辅助斗争,是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敌人对于如何进行“清乡”,曾设有专门机构,作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他们的“清乡”计划,是吸取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五次“围剿”的经验,根据当时侵华战争的形势、特点和需要制定的。敌人在军事上、经济上,以至后勤供应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固不待言;就以地理位置而言,四分区处于苏中根据地前哨突出部分,易攻难守,也对敌人有利。但我们却有一个敌人怎么也不能取得的绝对优势,这就是战争的人民性。这是我们胜利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我们的一套斗争办法,是革命群众为了保卫自己的切身利益,为了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在斗争中自觉地创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因此也是敌人学不到的和打不破的。
1943年3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下达了《关于苏中反“清乡”的指示》,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和苏中民主根据地的状况,确定了基本精神为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内线”原地武装斗争为主和“外线”打击敌人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整个反“清乡”斗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总方针。根据这一总方针,苏中四地委在整个反“清乡”斗争过程中,始终强调以积极的公开的原地武装斗争为主,武装斗争强调内线坚持与外线机动打击相结合。在反“清乡”区内,以公开的武装斗争、政权斗争、群众性斗争为主;以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以及打入敌伪内部,进行秘密活动和组织群众性的隐蔽斗争、合法斗争为辅。总之,根据敌我斗争形势的演变,灵活机动地配合运用。但是,公开的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始终占主导地位。
在反“清乡”斗争的初期,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反复进行大规模军事“清剿”;同时实行封锁,增筑据点(5月份,敌据点由四五十处增加到近百处),将我们根据地分割成许多小块,以小股兵力进行“机动清剿”,并且派出特务、汉奸、伪警等,编查保甲,建立伪化统治。针对敌人的这些活动,我们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和“党员、干部、群众军事化”。分区一部分主力,派下去加强坚持内线的武装,做到小型精干,并且组织短枪队、区队和民兵,在“清乡”区内甚至奇袭敌据点,打击敌人。这样坚持了原地公开武装斗争。同时,开展群众性反“清剿”、反封锁、反保甲、反抽丁、反集训、反伪捐,以及锄奸斗争,使敌人陷入了群众性游击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一阶段的反“清乡”进行了六个月,斗争激烈而艰苦,我们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敌人妄图消灭抗日武装,摧毁革命组织,建立伪化统治的主要阴谋,没有得逞。而我歼灭敌有生力量,据分区司令部统计,4、5两个月即歼灭日伪军547名,俘虏日伪军983名,约占敌军总数的十分之一。并克敌据点7处,缴获一批武器。党和人民取得了首战的重大胜利。
在反“清乡”的第二阶段,我们挫败了敌人策划的所谓“延期清乡”和“高度清乡”的阴谋。
这时,敌人吸取了前一阶段的教训,改变战术,采取所谓“武装特务化,特务武装化”,“以游击对游击”等手段。在“清乡”区内进行疯狂烧、杀、抡;同时,加紧政治伪化,以配合公开的军事“清剿”。敌人还进一步构筑据点。1944年初,敌筑据点50多个,在许多地方形成“梅花桩”式的据点群。斗争处于大面积扩散状态。四分区广阔的土地变成了巨大的战场,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战况空前激烈、残酷。
在第二阶段反“清乡”的初期,我们因一度思想麻痹而出现过被动、困难的局面。但党组织及时研究了新情况,作出了有力部署。在“清乡”区内,继续坚持公开的分散的武装斗争的同时,加强运用各种隐藏的辅助的斗争方式,以达到坚持阵地,休整、积蓄力量的目的。这一决定,为打破“延期清乡”和“高度清乡”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斗争出现了五彩纷呈的新局面:公开武装斗争与各种隐蔽斗争相结合,坚持内线斗争与外线的军事打击相结合,根据地斗争与敌占区斗争相结合,狠狠的军事打击与机智有力的政治攻势相结合。在群众性的对敌斗争中,又采取“非法”与“合法”相结合,硬斗与软斗相结合。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与人民群众斗争实践相结合起来了。这一阶段,我武装部队在外线给了敌人以狠狠的打击,从而发挥了更强地支持内线的作用。1943年10月下旬,分区部队和如皋警卫团、南通警卫团一部,在分区统一指挥下,对“扩展清乡区”边沿上的重要据点李堡、角斜、栟茶、丰利、马塘,相继发动猛烈攻击。在攻坚和打援中歼灭敌人1000余人,俘370多人。敌人被迫放弃部分据点,收缩兵力。1944年3月,苏中新四军主力攻克敌重点设防的据点车桥,逼退了12处重要据点的敌人。车桥战役的胜利,实现了苏中根据地抗日形势的根本好转。
这一阶段,三分区、二分区也连克敌据点。
外线军事方面的重大胜利,给内线斗争以有力支持。在内线坚持的小型武装,提高了战术和战斗能力。区队民兵已从袭扰敌人、捕捉特务、汉奸,发展到能独立袭击敌据点,甚至创造了围困据点、引蛇出洞,予以全歼的战例。
由于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给合,敌人内部出现动摇分化瓦解,一部分“清乡”人员悲观失望,弃职他走,甚至自杀。伪乡、保长向我自首者数以千计。
1944年6月,敌人提出进入所谓“保养清乡”和“扩展清乡”阶段。扩展的范围是如皋县的封锁线以北地区,后来包括东台及三分区的一部分地区。而我四分区“外线”,始终处于事实上反“扩展清乡”的斗争之中。可是,敌人“保养清乡”开始之日,也正是我们反据点斗争开始之时。5月12日,新四军一师三旅特务团,突破日伪封锁线,进入如皋县串场河以南“清乡区”,一举攻克童家甸据点。从此,揭开反据点斗争的序幕。
1944年6月下旬,分区主力七团,在如皋警卫团、双岔北区队和当地民兵、群众的配合下,取得了耙齿凌战斗的胜利。全歼来犯之日军100余人、伪军400余人。接着,七团和特务四团,在3000民兵的配合下,攻克掘东封锁线上的重要据点南坎,歼灭全部日伪军,并击毙增援的日寇10名,毙、俘增援伪军100余人。
在主力部队进入内线作战的同时,警卫团、短枪队、区队、民兵向日伪军频频发动军事、政治攻势,攻克了一批日伪军据点,还逼退了一批据点的日伪军。1944年8月底,秋季攻势的战斗在如皋汤园地区打响。如皋警卫团和民兵一起,首先攻下汤家码头据点,而后又出其不意地攻击汤家园的日伪前哨阵地靴筒池,毙、俘伪军54名。杨曹乡的民兵群众300多人围困三角渡据点,发起政治攻势,迫使据点日伪军全部撤走。
经过规模巨大的夏秋季攻势,,到1944年10月,四分区军民共收复日伪军据点60多个,杀伤大批日伪军。在这以后,敌人已强弩之末,不能有所作为,而我们不仅余勇可贾,而且越战越强。这说明,抗日战争中光辉一页——反“清乡”斗争已经胜利写成。
四分区的各级党组织同广大军民,坚持贯彻执行了党的反“清乡”斗争的战略决策和根本指导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和各种形式的辅助斗争,这是反“清乡”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反“清乡”斗争的历史意义
四分区军民经过一年零七个月艰苦卓绝的生死搏斗,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
这埸斗争的结果:我们不仅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共毙、伤、俘日伪军5600余名),而且把更多的敌人拖在四分区,直接保卫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间接支援了抗日战争的全局。
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四分区的各级党组织在反“清乡”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变得更加纯洁,更加坚强;党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
我们的各级干部受到斗争的锻炼,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增长了才干,鼓舞了斗志,坚定了抗日必胜的信心。广大人民群众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深刻的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特别是农村中占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定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得到翻身解放。
我们的军队更加壮大。由于不断得到有实践经验的区队和民兵的补充,无论是主力部队,还是县团、区队,不仅数量增多,装备改善,而且军政素质也都有提高。
在反“清乡”斗争中,农村的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剥削阶级的社会基础遭到削弱,阶级阵线更加分明,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扩大。
四分区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状况有了改善。反“清乡”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公粮、税收不断增加,根据地的内外贸也进一步活跃。
所有这些,都给一年以后在这块土地上开始进行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巨大影响。赢得了反“清乡”斗争胜利的四分区(不久,改称为华中九分区)人民,在不到一年的和平时期内,经过“惩奸”、“清算附敌封建势力罪行”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当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即废除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地主所有制,实行了耕者有其田。在上述基础上,当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以后,广大人民群众又一创造了以人民战争坚持阵地,抗击数倍于已的敌人,壮大自己的奇迹,并配合全局,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新篇章。
 
                             王野翔
                          1983年11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