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
彭德清与耙齿凌遭遇战
点击:时间:2020-06-17
抗日战争时期,在我苏中地区的耙齿凌,我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彭德清团长的正确指挥下,在行军中与突然遭遇的日伪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并夺取了战斗的胜利。由于这场战斗具有发现敌情突然、战场情况复杂、敌我拼杀激烈等特点,所以,人们对夺取这场战斗的胜利始终作为一个革命传统故事在代代宣传着。今年(2020年)是彭德清同志诞辰110周年,故此,笔者以“彭德清与耙齿凌遭遇战”为题撰写一文,以表示对彭德清同志的怀念和崇敬。
在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之后,新四军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同志让参战的三旅七团在童甸休整了近三个月。6月下旬的一天,七团接到粟裕师长的命令:“七团归建三旅,返回四分区,由陶勇司令员亲自指挥,寻找战机,打击日伪,配合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据点斗争。”接到粟裕师长的命令之后,全团干部战士知道又要回四分区打仗了,顿时群情振奋,一片沸腾。在出发之前,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同志组织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会上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了归建途中可能会遇到的敌情。彭团长明确提出了战备行军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团干部战士要随时准备打仗。
6月22日傍晚,在彭团长的率领下,全团离开了益林,告别了东台唐洋,以日行军一百二十余里的速度行进,乘夜色到达李堡,部队稍为隐蔽休息。第二天上午八点左右,部队分左右两个梯队进入了如中的耙齿凌。 耙齿凌是一块东西长2华里,南北宽1﹒5华里的地方。因有一条河流从这里弯了九个弯,形成了18个齿,地貌形似老牛拉着耕地的耙齿,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耙齿凌”。由于全团干部战士大家都明确了按战备行军的指导思想,有在行军中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准备,所以,部队坚持枪不换肩、马不停蹄地向前行进。长长的两支行军纵队像两条苍龙,奔驰在广阔的如中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左前方传来了清脆的枪声。此时,彭团长心想,我们脚下已经接近日伪的“清乡”区了,莫非有敌人前来骚扰?他想到这里,便决定使用前卫三营打它一仗。于是,他策马加鞭赶到前方。可当他赶到前方时,见三营的部队早已过去了,这时,他看到日伪军正杀气腾腾地上来了。彭团长看到此架势,觉得情况突然,便自然自语地说:“我们和日伪军突然遭遇了,面临的是一场遭遇战。”眼前的平原上,足有一百多个日本兵和三四百个伪军,可这些敌人又是在向西追赶,看样子是在追击我们的一支地方武装,情况非常紧急。于是,彭团长立即下了决心:“咬住它,吃掉它,给他们当头一棒,为‘清乡’区内的反据点斗争擂一通金鼓!”说时迟,那时快,彭团长立即派出三路侦察员传达他的命令:“调右梯队一营由南向北打,调后卫二营上前正面迎敌,前行过去的前卫三营挡住敌北逃去路并回头打,决心合歼日伪军于耙齿凌。”由于情况非常紧急,彭团长在下令调动部队的同时,他迅速带领身边仅有的警卫员和侦察员,加上来接应他们的女区委书记季玲几个人登上了一座独立家屋屋顶,开始射击,吸引敌人,并下令调教导队跑步上来沿干河沟防卫,正面堵住敌人。
彭团长看着前面那条干沟,这干沟不仅沟面很宽,而且沟底很深,两旁筑有高高的沟堤,堤上长着稀稀落落的芦苇,它既是一条野战防线,也是一条交通壕。彭团长看到干沟之后,他立即敏感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在这座独立家屋上唱‘空城计’,假如日伪占领了干沟之后,继续攻击,把我们撵下去,那我七团部队就暴露在一片开阔地上,就成了敌人的活靶子,那就很被动了”。彭团长他看看后面的部队还没有赶上来,可前面的日伪军已冲到干沟南面,近在咫尺,情况异常严峻,使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此时,从远方传来了教导队队长秦镜同志的喊声:“团长,团长,敌人在哪?”当彭团长向他指示了敌人所在的方向之后,这个身高体大,战斗勇猛,生就一副大嗓门的秦猛子拔出驳壳枪,大喊一声:“跟我来!”整个教导队的同志飞也似的上去了。教导队虽说只有百十来人,可他们都是老战士,是全团的战斗骨干。彭团长在这种情况紧急的关键时刻,把这只“铁拳头”打出去,让他们迅速展开应对敌人,这是英明果断之举。日伪占领了南面的沟堤以后,穿过沟底,向北运动,北坝里,刀光闪闪,机枪狂叫。教导队的全体同志,在秦镜队长的带领下,奋勇冲杀,很快就把日伪军阻击在一马平川的开阔地上。一场激烈的枪炮战之后,枪,停了;炮,停了;榴弹声也很快消失了。只听到秦镜拉开嗓门喊着:“同志们!听口令,一起上,别拉脚,冲呀!------”一声惊天动地的大喊,教导队百十把刺刀,像脱弦之箭直飞过去。这一下子,日本兵恐慌了,只看他们躲躲闪闪地往后退却。此时,二营的部队赶上来了,增强了教导队正面突击的力量,南面的一营,东北面的三营,这三支部队已形成了整体抗敌的态势。就在这紧要关头,二营营长林少克和六连连长彭家兴率领部队赶来。彭连长左手握着手榴弹,右手拎着驳壳枪,精神抖擞地站在彭团长面前大声说:“团长,交待任务吧!” 此时,彭团长指着纵深地带的那个乱坟包吿诉他:“那是这股敌人的指挥所,你们连插进去,捣垮它!那个地方不仅有四十多个日军,还有百十个伪军。”彭团长的命令刚下达,彭连长就和指导员袁俊立即率领六连的战士们,个个枪上刺刀,在滴滴答、答答答、滴答答急促的冲锋号声中,人人如同下山的猛虎,向那个乱坟包处的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在这场战斗中,日军指挥官加藤遇上我新四军七团之后,他还以为是夜晚追赶的县警卫团,命令日伪军正面进攻,同时,派出两个小队日军从两侧试图包围我七团团部。一刹那间,机关枪、小钢炮向七团团部狂轰乱炸,弹片如雨点飞溅,硝烟弥漫,沟堤很快就被吞没了。其实,加藤他那里知道,他遇到的对手可不是县警卫团,而是早在3月,在车桥战役中的一个主力团,而且是被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授予“老虎团”称号的一师三旅七团。可当他觉察到这支部队是新四军的主力部队时,慌乱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企图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当日伪派出部队从西、南两个方向对我试攻时,彭团长把敌人的这一变化当作一个分割、围歼敌人的好机会。他和张云龙副团长商定:命令二营由西向东北追歼,全线出击,分割敌人;三营掉转“龙头”,吃掉敌向东北移动的一个小队;一营卷起“龙尾”,把敌人向西南方向移动的一个小队抓住;教导队这条硬棒的“龙身”,顶住干沟边上的敌人。
在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彭团长正全神贯注地用望远镜观察敌情,突然对面房子里有一个日本兵举枪瞄准了他,警卫员看见了,大叫一声“团长”,同时举手用力拖了彭团长一把,彭团长回头一看,只听卜拉一声,一颗子弹从他的耳边擦过去,将警卫员的手掌打穿了。此时,彭团长身边的同志们一齐开枪还击,把那个日本兵歼灭了。彭团长看到如此动人的一幕,他激动地说:“真是好战士,好同老呀”。一、三营的部队,把敌人放到眼前,端着刺刀迎了上去,东西南北四面围攻,首先展开了白刃格斗。在又一次向敌人发起冲锋之后,南面和纵深地带的枪声很快就停下来了。战斗进入了最后阶段。日伪军虽然成为惊弓之鸟,却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彭团长来到二营时,二营营长林少克正指挥着部队攻一座草房。那草房里有三个日本兵,战士用日语喊着,要他们放下武器。过了很长时间,不见答话,大家以为日本兵被说服了,便飞快地靠近草房。就在这时,从草房里飞出了榴弹,一挺“弯把子”机枪也叫起来了。战士们怒不可遏,利用房墙死角向里射击。草房着火了,房梁烧塌了。从草房里窜出一个满身是火的日本兵,他左冲,右冲,发现四面都是我新四军部队,拔出刺刀自杀了。
干沟里的战斗一结束,整个战场的枪声全部消失。彭团长还牵挂着一营的情况,他向前走去,走了大约三里路的光景,发现道旁、坟边,灌木丛里,到处都是日伪军的尸体。彭团长心想,无需再问,冲到南面来的一小队日军及伪军,在这里被三营歼灭了。此时,秦镜队长头上扣着一个钢盔,腰里挂着一把战刀,走上前来向彭团长报告:“团长,刚才我们俩拉开架子站在那里,足足盯了一袋烟的功夫。终于,那个家伙撑不住了,抡起战刀照我的脑门砍了下来,我一闪,差点儿把他晃倒。我想,老子不给你多啰嗦了,我端起刺刀,从他的背上狠狠插下去,就这样,一刀就把他狠狠地钉在了草地上了。只看那家伙扑滕了几下子,再也不动了。”说着,从挎包里掏出了一顶日本军帽送到彭团长的手上。原来,在激战中打死我六连连长彭家兴的那个日本军官,正慌慌张张地向西南方向逃走时,彭团长把歼灭这个家伙的任务交给了秦镜。秦镜同志很快就追上去把他解决了。彭团长骑在马身上,一边走一边看那顶日本军帽,发现帽里绣着四个字:“加藤大尉”。
耙齿凌战斗是十分残酷的,或者说是非常惨烈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你死我活的白刃格斗。一会儿,我方勇士冲过去,一会儿,敌人又疯狂地反扑过来。无论是在道路上,在草棚周围,还是在干沟内,在青纱帐中,到处都有我七团健儿在与敌人拼杀,战士们的喊杀声和刀枪的碰击声,一阵紧似一阵。有一个战士在刺中鬼子胸膛的同时,鬼子的刺刀也刺进了他的胸膛,俩人同时倒下。由于经过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拼杀和搏斗,使战场形势逐步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变化。在这场残酷的斗争面前,作为团指挥员的彭德清同志,抓住了围歼敌人的机会,果断指挥三营掉转“龙头”, 吃掉敌向东北前进的一个小队;指挥一营卷起“龙尾”, 把敌向西南方向行进的一个小队压住;中间是教导队这条更棒的“龙身”加上赶来的二营把敌人顶在干沟边上,“苍龙”斩“毒蛇”。 就这样,500多个日伪军被七团分割成三段,并处于七团的反包围之中。
部队在行军和攻防作战过程中,都可能发生遭遇战斗。遭遇战斗的主要特点就是战斗触发时情况不够明了,组织战斗时间仓促,敌我双方都有暴露的翼则,战斗行动紧张急促,战斗样式转换迅速。我军就是在这场特殊的遭遇战斗中,通过针对战斗的特点,团长彭德清同志根据战场情况的不断变化,实施了正确的指挥,广大干部战士理解指挥员的作战意图,机智而又英勇顽强的同敌人拼杀搏斗,从而使这场战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在这场遭遇战斗中,我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团长彭德清同志的指挥下,勇猛拼杀,不怕牺牲,经过与日伪军500余人恶战了两个多小时,在地方武装、民兵群众的有力支援配合下,全歼日伪军加藤大尉以下130余人, 伪军200余人, “俘虏了日小队长福岛春雄等日军14人、伪军100余人。这是继车桥大捷之后,苏中军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扩展清乡”的阴谋。我军有93名战士光荣牺牲,长眠于耙齿凌这块红色的土地上。1944年8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在第一版以“‘如中白刃战’战讯” 为提报道了耙齿凌血战。
撰稿人: 王茂华
主编:王茂华
编辑:蒋玉武
在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之后,新四军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同志让参战的三旅七团在童甸休整了近三个月。6月下旬的一天,七团接到粟裕师长的命令:“七团归建三旅,返回四分区,由陶勇司令员亲自指挥,寻找战机,打击日伪,配合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据点斗争。”接到粟裕师长的命令之后,全团干部战士知道又要回四分区打仗了,顿时群情振奋,一片沸腾。在出发之前,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同志组织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会上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了归建途中可能会遇到的敌情。彭团长明确提出了战备行军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团干部战士要随时准备打仗。
6月22日傍晚,在彭团长的率领下,全团离开了益林,告别了东台唐洋,以日行军一百二十余里的速度行进,乘夜色到达李堡,部队稍为隐蔽休息。第二天上午八点左右,部队分左右两个梯队进入了如中的耙齿凌。 耙齿凌是一块东西长2华里,南北宽1﹒5华里的地方。因有一条河流从这里弯了九个弯,形成了18个齿,地貌形似老牛拉着耕地的耙齿,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耙齿凌”。由于全团干部战士大家都明确了按战备行军的指导思想,有在行军中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准备,所以,部队坚持枪不换肩、马不停蹄地向前行进。长长的两支行军纵队像两条苍龙,奔驰在广阔的如中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左前方传来了清脆的枪声。此时,彭团长心想,我们脚下已经接近日伪的“清乡”区了,莫非有敌人前来骚扰?他想到这里,便决定使用前卫三营打它一仗。于是,他策马加鞭赶到前方。可当他赶到前方时,见三营的部队早已过去了,这时,他看到日伪军正杀气腾腾地上来了。彭团长看到此架势,觉得情况突然,便自然自语地说:“我们和日伪军突然遭遇了,面临的是一场遭遇战。”眼前的平原上,足有一百多个日本兵和三四百个伪军,可这些敌人又是在向西追赶,看样子是在追击我们的一支地方武装,情况非常紧急。于是,彭团长立即下了决心:“咬住它,吃掉它,给他们当头一棒,为‘清乡’区内的反据点斗争擂一通金鼓!”说时迟,那时快,彭团长立即派出三路侦察员传达他的命令:“调右梯队一营由南向北打,调后卫二营上前正面迎敌,前行过去的前卫三营挡住敌北逃去路并回头打,决心合歼日伪军于耙齿凌。”由于情况非常紧急,彭团长在下令调动部队的同时,他迅速带领身边仅有的警卫员和侦察员,加上来接应他们的女区委书记季玲几个人登上了一座独立家屋屋顶,开始射击,吸引敌人,并下令调教导队跑步上来沿干河沟防卫,正面堵住敌人。
彭团长看着前面那条干沟,这干沟不仅沟面很宽,而且沟底很深,两旁筑有高高的沟堤,堤上长着稀稀落落的芦苇,它既是一条野战防线,也是一条交通壕。彭团长看到干沟之后,他立即敏感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在这座独立家屋上唱‘空城计’,假如日伪占领了干沟之后,继续攻击,把我们撵下去,那我七团部队就暴露在一片开阔地上,就成了敌人的活靶子,那就很被动了”。彭团长他看看后面的部队还没有赶上来,可前面的日伪军已冲到干沟南面,近在咫尺,情况异常严峻,使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此时,从远方传来了教导队队长秦镜同志的喊声:“团长,团长,敌人在哪?”当彭团长向他指示了敌人所在的方向之后,这个身高体大,战斗勇猛,生就一副大嗓门的秦猛子拔出驳壳枪,大喊一声:“跟我来!”整个教导队的同志飞也似的上去了。教导队虽说只有百十来人,可他们都是老战士,是全团的战斗骨干。彭团长在这种情况紧急的关键时刻,把这只“铁拳头”打出去,让他们迅速展开应对敌人,这是英明果断之举。日伪占领了南面的沟堤以后,穿过沟底,向北运动,北坝里,刀光闪闪,机枪狂叫。教导队的全体同志,在秦镜队长的带领下,奋勇冲杀,很快就把日伪军阻击在一马平川的开阔地上。一场激烈的枪炮战之后,枪,停了;炮,停了;榴弹声也很快消失了。只听到秦镜拉开嗓门喊着:“同志们!听口令,一起上,别拉脚,冲呀!------”一声惊天动地的大喊,教导队百十把刺刀,像脱弦之箭直飞过去。这一下子,日本兵恐慌了,只看他们躲躲闪闪地往后退却。此时,二营的部队赶上来了,增强了教导队正面突击的力量,南面的一营,东北面的三营,这三支部队已形成了整体抗敌的态势。就在这紧要关头,二营营长林少克和六连连长彭家兴率领部队赶来。彭连长左手握着手榴弹,右手拎着驳壳枪,精神抖擞地站在彭团长面前大声说:“团长,交待任务吧!” 此时,彭团长指着纵深地带的那个乱坟包吿诉他:“那是这股敌人的指挥所,你们连插进去,捣垮它!那个地方不仅有四十多个日军,还有百十个伪军。”彭团长的命令刚下达,彭连长就和指导员袁俊立即率领六连的战士们,个个枪上刺刀,在滴滴答、答答答、滴答答急促的冲锋号声中,人人如同下山的猛虎,向那个乱坟包处的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在这场战斗中,日军指挥官加藤遇上我新四军七团之后,他还以为是夜晚追赶的县警卫团,命令日伪军正面进攻,同时,派出两个小队日军从两侧试图包围我七团团部。一刹那间,机关枪、小钢炮向七团团部狂轰乱炸,弹片如雨点飞溅,硝烟弥漫,沟堤很快就被吞没了。其实,加藤他那里知道,他遇到的对手可不是县警卫团,而是早在3月,在车桥战役中的一个主力团,而且是被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授予“老虎团”称号的一师三旅七团。可当他觉察到这支部队是新四军的主力部队时,慌乱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企图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当日伪派出部队从西、南两个方向对我试攻时,彭团长把敌人的这一变化当作一个分割、围歼敌人的好机会。他和张云龙副团长商定:命令二营由西向东北追歼,全线出击,分割敌人;三营掉转“龙头”,吃掉敌向东北移动的一个小队;一营卷起“龙尾”,把敌人向西南方向移动的一个小队抓住;教导队这条硬棒的“龙身”,顶住干沟边上的敌人。
在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彭团长正全神贯注地用望远镜观察敌情,突然对面房子里有一个日本兵举枪瞄准了他,警卫员看见了,大叫一声“团长”,同时举手用力拖了彭团长一把,彭团长回头一看,只听卜拉一声,一颗子弹从他的耳边擦过去,将警卫员的手掌打穿了。此时,彭团长身边的同志们一齐开枪还击,把那个日本兵歼灭了。彭团长看到如此动人的一幕,他激动地说:“真是好战士,好同老呀”。一、三营的部队,把敌人放到眼前,端着刺刀迎了上去,东西南北四面围攻,首先展开了白刃格斗。在又一次向敌人发起冲锋之后,南面和纵深地带的枪声很快就停下来了。战斗进入了最后阶段。日伪军虽然成为惊弓之鸟,却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彭团长来到二营时,二营营长林少克正指挥着部队攻一座草房。那草房里有三个日本兵,战士用日语喊着,要他们放下武器。过了很长时间,不见答话,大家以为日本兵被说服了,便飞快地靠近草房。就在这时,从草房里飞出了榴弹,一挺“弯把子”机枪也叫起来了。战士们怒不可遏,利用房墙死角向里射击。草房着火了,房梁烧塌了。从草房里窜出一个满身是火的日本兵,他左冲,右冲,发现四面都是我新四军部队,拔出刺刀自杀了。
干沟里的战斗一结束,整个战场的枪声全部消失。彭团长还牵挂着一营的情况,他向前走去,走了大约三里路的光景,发现道旁、坟边,灌木丛里,到处都是日伪军的尸体。彭团长心想,无需再问,冲到南面来的一小队日军及伪军,在这里被三营歼灭了。此时,秦镜队长头上扣着一个钢盔,腰里挂着一把战刀,走上前来向彭团长报告:“团长,刚才我们俩拉开架子站在那里,足足盯了一袋烟的功夫。终于,那个家伙撑不住了,抡起战刀照我的脑门砍了下来,我一闪,差点儿把他晃倒。我想,老子不给你多啰嗦了,我端起刺刀,从他的背上狠狠插下去,就这样,一刀就把他狠狠地钉在了草地上了。只看那家伙扑滕了几下子,再也不动了。”说着,从挎包里掏出了一顶日本军帽送到彭团长的手上。原来,在激战中打死我六连连长彭家兴的那个日本军官,正慌慌张张地向西南方向逃走时,彭团长把歼灭这个家伙的任务交给了秦镜。秦镜同志很快就追上去把他解决了。彭团长骑在马身上,一边走一边看那顶日本军帽,发现帽里绣着四个字:“加藤大尉”。
耙齿凌战斗是十分残酷的,或者说是非常惨烈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你死我活的白刃格斗。一会儿,我方勇士冲过去,一会儿,敌人又疯狂地反扑过来。无论是在道路上,在草棚周围,还是在干沟内,在青纱帐中,到处都有我七团健儿在与敌人拼杀,战士们的喊杀声和刀枪的碰击声,一阵紧似一阵。有一个战士在刺中鬼子胸膛的同时,鬼子的刺刀也刺进了他的胸膛,俩人同时倒下。由于经过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拼杀和搏斗,使战场形势逐步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变化。在这场残酷的斗争面前,作为团指挥员的彭德清同志,抓住了围歼敌人的机会,果断指挥三营掉转“龙头”, 吃掉敌向东北前进的一个小队;指挥一营卷起“龙尾”, 把敌向西南方向行进的一个小队压住;中间是教导队这条更棒的“龙身”加上赶来的二营把敌人顶在干沟边上,“苍龙”斩“毒蛇”。 就这样,500多个日伪军被七团分割成三段,并处于七团的反包围之中。
部队在行军和攻防作战过程中,都可能发生遭遇战斗。遭遇战斗的主要特点就是战斗触发时情况不够明了,组织战斗时间仓促,敌我双方都有暴露的翼则,战斗行动紧张急促,战斗样式转换迅速。我军就是在这场特殊的遭遇战斗中,通过针对战斗的特点,团长彭德清同志根据战场情况的不断变化,实施了正确的指挥,广大干部战士理解指挥员的作战意图,机智而又英勇顽强的同敌人拼杀搏斗,从而使这场战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在这场遭遇战斗中,我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团长彭德清同志的指挥下,勇猛拼杀,不怕牺牲,经过与日伪军500余人恶战了两个多小时,在地方武装、民兵群众的有力支援配合下,全歼日伪军加藤大尉以下130余人, 伪军200余人, “俘虏了日小队长福岛春雄等日军14人、伪军100余人。这是继车桥大捷之后,苏中军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扩展清乡”的阴谋。我军有93名战士光荣牺牲,长眠于耙齿凌这块红色的土地上。1944年8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在第一版以“‘如中白刃战’战讯” 为提报道了耙齿凌血战。
撰稿人: 王茂华
主编:王茂华
编辑:蒋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