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苏中四分区反“淸乡”问与答采访谢竟成

点击:时间:2018-12-29

苏中四分区反“淸乡”问与答---采访谢竟成
 问:什么是“淸乡”?日伪军“淸乡”的目的是什么?

    答:“清乡”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占领区进一步推行“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的产物。1941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日军虽然占领大半个中国,但是只是占领点和线,广大农村因兵力有限,“扫荡”也力不从心。1940年3月出笼的汪伪政权,连政令都出不了南京。1941年1月,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根据日军大本营《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制定了《昭和16年以后现地长期战政略指导》,指出:“应特别加强对敌领域之封锁”,“促进占据地域之治安肃正”,“培植新政府之实力”。同时,日军13军司令泽田茂与日军驻伪军事委员会顾问晴气庆胤进行策划,与伪警政部长李士群共同提出在占领区实行“清乡”的建议。汪精卫立即同意,日军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表示“全面支持”。

    1941年3月,“清乡”委员会成立,汪精卫兼任委员长,李士群为秘书长。4月至5月连续开了7次会议,提出清乡的目标、方法、步骤。目标是:“改变占领区治安”,“肃清”抗日力量,强化伪政权,将点线的占领扩展到面的占领。方法是:将日军在朝鲜、中国台湾、东北实行过的殖民统治方法,与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手段结合,采用军事围剿、封锁交通、编组保甲、组训民团等手段强化统治。“清乡”步骤:第一步是“军事清乡”,即对新四军和抗日民众进行血腥“讨伐”“搜剿”;第二步是“政治清乡”,即通过编组保甲等手段强化治安;第三步是“经济清乡”和“思想清乡”。

    为实现上述目标,伪清乡委员会成立“清乡工作团”,按照行政、警察、封锁、情报、保甲、宣传、收等分类进行训练。

    日伪在华中进行“清乡”,是因为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日军侵华的后方基地,也是为实现南进计划,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

    日伪在华中的“清乡”,先后在苏南、太湖东南、上海周围、浙东、苏中、浙西、皖南等地进行了20多期。其中,日伪军出动兵力最多,使用手段最残酷、最血腥,因而斗争也最激烈的,应属苏南和苏中通如海启(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地区。

    问:1941年下半年,我新四军在苏南东路苏常太、澄锡虞地区反“淸乡”失利,这对于苏中地区的反“淸乡”斗争有何影响?

    答:苏南是日伪最早进行“淸乡”的地区,1941年7月至9月在苏南东路的苏常太地区,9月至12月在东路的澄锡虞地区。由于缺乏反“淸乡”斗争的经验,将日伪“淸乡”误认为形同“扫荡”,苏南东路地区军政主官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日伪‘淸乡’的认识不足,对‘淸乡’的特点缺乏研究”,“对敌人‘淸乡’的残酷性估计不足”,“指导方针仍然是以反‘扫荡’的战术原则来对付‘淸乡’” [注2]。因此损失较大,据华中局1941年10月8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称:“苏常太地区‘淸乡’,我共损失人枪约一千,后又向苏州、江阴、常熟地区‘淸乡’,我亦损失人枪数百” [注3]。1941年10月7日,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给谭震林的电报中分析了反“淸乡”失利的原因,同日,代军长陈毅命令在苏南东路的新四军6师师部和18旅北移渡江至苏中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注4]。

    粟裕后来在解放后编写战史时说:“6师在苏南反淸乡斗争失败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开始是轻敌,后来又仓忙撤出”[注5]。

    苏南东路苏常太、澄锡虞地区的反“淸乡”斗争失利,为苏中反“淸乡”提供了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1941年11月,新四军6师师长谭震林在苏中三分区司令部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江南反“淸乡”斗争的经验教训》,详述日伪在苏南东路“淸乡”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分析苏南东路反“淸乡”斗争失利的原因,为苏中反“淸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问:得悉日伪要在苏中“淸乡”,我苏中根据地军民是如何进行准备的?

    答: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将军,在苏中根据地建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汲取苏南反“淸乡”的经验教训,从苏中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苏中反“淸乡”的方针政策,精心策划,严密部署。

    1942年冬,从苏中区党委的南坎会议到四地委的十总党委扩大会议,对迎接反“淸乡”斗争的到来,作深入的思想动员和周密部署。

    1943年1月28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确定反“淸乡”斗争的总方针是必须坚持原地斗争。粟裕制定了“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的方针。为发挥主力部队的骨干作用,1942年底第1师完成精简整编计划,第3旅充实了第7团,其余部队编入四分区地方团,“3旅除主力团(7团)外,如皋、南通、启海各有一个警卫团” [注6]。1943年3月,粟裕在四分区进行反“淸乡”动员、部署和检查,从主力部队抽出部分转化为区游击队及民兵,建立县团、区队、民兵三级武装,确定了在“淸乡”区内以县团、区队、民兵的游击战为主,武工队对日伪重点打击为辅,主力跳到“淸乡”区外围“随时抓住敌人的弱点,机动地给予打击” [注7]的战术。还提出每乡、每支部每月捕杀一个敌人的口号,并要求在非“淸乡”区的部队主动打击敌人,以减轻敌人对“淸乡”的压力。

    在四分区加强根据地建设,改造乡镇基层政权,将乡长、镇长换成我们的党员骨干。例如:金沙区张沙乡在1942年春就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张学成),在党支部领导下,撤掉作恶多端的地主邱殿权的乡长职务,民主选举了农抗会长、党员苏铭才(解放战争中牺牲)担任乡长。组织了民兵自卫队、锄奸小组,在后来的反“淸乡”斗争中涌现出“张铁头(张学成)”这样的英雄人物,成为反“淸乡”的典型,南通县委授予他们“模范乡”、“模范党支部”的模范称号[注8]。

    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例如:争取了沧南乡旧乡长刘剑人,使之走上革命道路,他的两个儿子也参加了革命,在反“淸乡”斗争中英勇牺牲。刘剑人在反“淸乡”斗争中为我军收集情报,锄奸杀贼。后来又把自己的三子、四子送到革命队伍,获得“满门忠义” 的光荣称号。

    自上而下、从党内到党外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通过广泛的“冬学、冬耕、冬防”“三冬”运动,进行“二五”减租、交租、冬赈等惠民举措,发动群众。针对苏中公路、水网交通特点,进行了挖沟破路,河道水中打暗坝、打暗桩,挖断公路等地形改造,以迟滞日伪军围剿。张沙乡党支部广泛动员群众,炸毁骑岸镇的公路闸桥,在王家埠口挖断金沙到骑岸的公路,在其他通往乡间的水陆交通线上设障、破路、筑坝、拆除桥梁;并开展锄奸、反伪化等形式的斗争,经受了反“淸乡”的严峻考验。

    在部署上,还进行了部署特殊的“潜伏”斗争方式,筹划“汤团”打入敌人内部;大刀阔斧进行党政军机构的精简整编;成立短枪队,坚持原地斗争等等工作。

    问:日伪在苏中四分区进行“淸乡”的兵力有多少?

    答:1943年4月,日军第60师团师团长小林信男和伪“淸乡”委员会秘书长李士群决定对苏中四分区发起“苏北地区第一期淸乡”。日军为了将苏南的“淸乡”手段全部用于苏中,特地从苏南调来第60师团的112、114大队和116师团的一个大队作为“淸乡”的机动兵力,任命师团长小林信男为最高指挥官。原驻苏中的日军独立混成12旅团(旅团长南浦襄吉),改为担任“淸乡”区外的警备和“扫荡”任务。又从苏南调来5个伪淸乡大队、3个伪警察大队以及大批特工,并将伪苏州淸乡督察专员张北生调任苏北淸乡主人公署主任。伪军的部署为:伪32师和伪南通自卫团编为6个保安大队,担任守备南通、海门、启东各据点的任务;伪34师编为4个保安大队和伪22师两个团,担任“淸乡”外围的封锁任务。总兵力1.6万余人,其中日军6000余人。还从苏南、苏中地区搜集了竹竿500多万根和大量木材,作为封锁器材。1943年2月,完成了从天生港向北,经白蒲至丁堰再向东经马塘、掘港、南坎至黄海边,绵延3百余里的竹篱笆,并封锁了沿江沿海的所有港口,对“清乡区”构成了一个封锁圈。沿封锁线设立大小检问所150多个,每个检问所均驻有日伪军,碉堡、嘹望哨林立,彼此呼应,以此隔绝“清乡”区内外的联系。兵力部署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日伪军在“淸乡”中烧杀抢掠,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兽性。1943年7月,在十总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总惨案,捕去干部、群众200余人,杀害5人,活埋53人。10月,日伪军对通中、通西地区进行“延期淸乡”,施行“三光”政策,仅在同乐、华芦村等地就捕去560余人,其中480余人被杀害。日伪军的暴行激起我军民极大的义愤。

    问:我军在“淸乡”区内坚持斗争的兵力有到少?武器装备如何?

    答:四分区由新四军第1师第3旅兼任,主力转移到“淸乡”外围,在“淸乡”区内,除了各区乡游击队和民兵以外,就留下了南通警卫团第3营和东南警卫团两个连。当时南通县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县委书记周一峰任南通警卫团政委,县长梁灵光任团长,殷逸任参谋长,3营营长贾鸿钧,教导员舒湘,谢竟成任9连指导员。副团长罗桂华、政治部主任韩念龙率1营和2营在“淸乡”区外围,待机侧击敌人,配合“淸乡”区内作战。在“淸乡”区内,团部率3营7连在通西(南通西部)地区,3营长贾鸿钧率8连在通中(南通中部)地区,教导员舒湘率9连在通海(南通城以东,海门以西,金沙以南)地区。东南警卫团在海启地区“淸乡”区内坚持斗争。

    南通地区的反“淸乡”动员是由新四军第3旅政委兼四分区政委姬鹏飞主持的,对“淸乡”区内的斗争进行了部署,要求各部队坚持原地武装斗争,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乡不离乡,与各区乡游击队、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反“淸乡”。

    南通警卫团3营7连和8连,各有100多人、3到4挺机枪;9连70多人,没有机枪。弹药每支步枪只有十余发子弹,每挺机枪只有百余发子弹,手榴弹每人只有3、4颗。

    问:“汤团”在苏中反“淸乡”斗争中的作用,以及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如何?

    答:通海自卫团是通海地区民间爱国人士组织的自卫部队,当时是灰色面目,没有列入新四军序列,团长汤景延是中共特别党员(后于1948年2月在青浦被捕,在江湾牺牲)。1943年初,华中局、新四军军部鉴于苏中四分区反“淸乡”即将开始,在伪特工组长姜颂平拉拢汤景延时,经华中局批准,决定利用汤景延的特殊社会关系,打入伪军内部,以配合反“淸乡”斗争。决定将驻通海地区的崇明警卫团与通海自卫团合编为一个团,汤景延为团长(因此简称“汤团”),沈仲彝为副团长,顾复生为政委。新四军1师3旅挑选30多名骨干充实“汤团”基层,全团700-800人,中共党员有70-80人,采取了严密的单线联系方法。

    “汤团”行动是基于通海地区的具体情况作出的特殊斗争策略,一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转移敌人注意力,不再向这一地区增加兵力,有利于我坚持斗争;二是“汤团”可以控制相当一部分据点,不仅可以掌握敌人动向,而且可以掩护这一地区的工作,有力配合反“淸乡”斗争。

        汤景延

    1943年4月16日晚,桃源、震蒙两乡交界处响起激烈的枪声,“汤团”开始了打入敌人内部的行动。伪装投敌后,日伪军给了“汤团”“苏北淸乡公署外勤警卫团”的番号,分驻海门、杨大成镇、姜灶港等地。“汤团”控制沿江港口,确保我苏中与江南的交通联系,购买运输军需物资,掩护我军政干部过往,收集日伪军情报,秘密处决日伪特务,配合反“淸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汤团”的行动并没有打消日伪军的疑虑,日伪军总是以各种方式企图分化、瓦解“汤团”。汤景延等团领导在极其复杂、艰险的环境中,领导全团英勇机智的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9月26日,“汤团”奉命发起暴动,摧毁骑岸镇、石港、北刘桥、金沙等地日伪军据点和特工站,在南通警卫团的接应之下,胜利归来[注9]。

“汤团”暴动的成功,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反“淸乡”,创造了我军历史上建制团成功打入敌人内部的奇迹,也是胜利打破日伪“第一期淸乡”的标志。但是,正如粟裕将军所说:“汤景延部队伪装投敌是有一定作用的,是华中局派刘炎亲自到苏中传达布置的。但在政治影响上说,这种做法不一定很好” [注10]。“汤团”打入敌人内部之时,广大群众不可能了解“汤团”的真正意图,情绪受到影响,显得灰溜溜的。直到我新四军部队进入“淸乡”区打了一些胜仗,群众才得到鼓舞,说:“新四军又回来了!”

    问:在“淸乡”区内坚持斗争的部队是如何进行活动的?

    答: 四分区军民对日伪军的军事清剿,采取以分散对集中的方式开展广泛的游击战。“淸乡”区内的部队开始穿军装,以连为单位活动,后来改为穿便衣,以班、排为单位活动。遇敌大部队进剿时,采取分散游击、敌进我进的方法,避实就虚,机动作战。遇到敌人小股部队,就打他个措手不及。1943年4月中旬,南通警卫团在杨港以西与上千日伪军遭遇,团长梁灵光果断派一个班,以游击战术引开敌人,其余部队绕到敌人侧后,入夜后,诱敌的战士安全归队。在“淸乡”区内坚持斗争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日伪军“清剿”和“扫荡”时,部队每晚都要转移,情况紧张时一夜转移两到三次,随时保持战斗准备。

    1943年7、8月间,3营长贾鸿钧率8连与四地委保安处长陈伟达率领的短枪队在通中地区会合,他们摸清敌人每隔一段时间要经杨港镇到金沙领给养,决定在杨港镇打伏击。9月10日,以长短枪混合编组,机枪封锁街道两侧,8连埋伏在街道两侧,短枪队埋伏在街边屋内。日伪军进入伏击圈,立即开火,日伪军慌忙往屋里躲,又遭到短枪队的迎头痛击。此战击毙日军小队长,俘获伪军十余人抢,我军无一伤亡。一般我军野外的伏击战较多,此战开我在乡镇中伏击敌人之先河,使敌人大感震惊。

    部队身着便衣,昼伏夜行,白天隐蔽在老百姓家里,夜间转移。战术上避实就虚,保存实力打击敌人。经常出没于敌人据点附近、交通要道,袭击敌人,搜捕敌人特工和淸乡人员。有时就在敌人据点鼻子底下,抬头就能看到日伪军的碉堡。区队对敌展开游击、袭扰,并根据日伪动向组织民兵和群众反伪化、反征粮、反抽丁、反捐税等行动。在反“淸乡”的斗争中,县团警卫连、短枪队和各区队均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充实。

    日伪第一期“军事、政治淸乡”计划受挫后,于1943年10月又搞了个“延期淸乡”计划,采取“以游击对游击”的方法,组织“武装特务突击组”,配合日伪驻军,小股活动,改穿便衣,冒充我方人员,诱骗群众,捕杀干部,企图割裂人民群众与新四军的关系,使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群众情绪也受到影响。这年冬天,是“淸乡”区内形势最严重的时期。为避开敌人锋芒,舒湘教导员率警卫连到边缘区活动。11月11日,在观音山敌人据点附近,由于特务告密,遭到数倍于我的敌人袭击,舒湘为掩护正在开会的工委委员们后撤,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针对严重的形势,粟裕肯定了前几个月反“淸乡”的胜利,指出“淸乡”区内群众情绪只是长期斗争中的疲劳现象,应坚定胜利信心,坚持武装斗争为主,以秘密斗争、合法斗争等方式为辅,适时运用各种灵活、巧妙的斗争手段,继续作更分散、更残酷、更艰苦的斗争,直到最后胜利[注11]。

    1943年10月,南通警卫团团长梁灵光调出,殷逸接任团长,贾鸿钧任参谋长。11月29日,团长殷逸率部在石港以西伏击曾在十总、石港制造多起惨案的日军刽子手山本,成功击毙日军大队长山本以下10余人。1944年4月,日伪军偷袭我兵房驻地,在战斗中,团长殷逸壮烈牺牲。10月14日,在通西独立营一个连的配合下,8连在何家桥伏击日伪军,击毙日军11人俘伍长以下3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15支。1944年12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赞扬此战“创造了我在‘淸乡’区歼灭战的光辉战例” [注12]。10月26日,攻克川港镇伪军据点,全歼伪军一个排,俘伪军30人,击毙伪排长,缴获轻机枪一挺,长短枪24支。

    在海启“淸乡”区内,东南警卫团以班、排为单位坚持斗争。1943年11月5日在启东东昌镇夜袭日军机动队,击毙日伪军6人。1944年1月24日,袭击海门三厂镇日军机动队,毙日军分队长8人。5月22日,在海东区队配合下,拔除竖河镇据点。9月27日,在吕四区队配合下,袭入海复镇,毙俘伪军50余人。

    在锄奸斗争中,短枪队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东南警卫团参谋长黄辉、海启县公安局长赵一德率领的东南行动大队,号称“飞虎队”,多次袭击日伪“淸乡”机关,镇压伪七乡办事处主任孙祖贤等汉奸。南通短枪队长杨勇伟潜入天生港,击毙岔河大问检所主任凌月东。短枪队锄奸的威慑力使20多个伪区长不敢出南通城到辖区就职。

    问:“淸乡”区外的主力部队是怎样与“淸乡”区内的斗争进行配合的?

    答:“淸乡”区外主力部队的配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动寻机歼敌,使日伪军顾此失彼,转移其对“淸乡”区内的注意力;二是发动攻势作战,阻止日伪军向“淸乡”区内增兵;三是在“淸乡”区边缘寻机作战,以减轻“淸乡”区内坚持斗争部队的压力。

    1943年3、4月间,新四军1师3旅作战达42次,先后袭击或攻克金沙、余东、六甲悦来镇、麒麟镇、岔河等据点。

    5月,3旅7团攻克钓鱼庙、黄卫,奇袭戴家窑,阻止了日伪军调伪22师增援“淸乡”区的企图。南通警卫团1营和2营在“淸乡”区外围边缘的平潮、白蒲一带打击日伪军。

    7月1日夜,分区司令员陶勇指挥苏中三、四分区4万多群众和民兵,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对竹篱笆封锁线进行大破击,锯电杆、缴电线、毁公路、火烧竹篱笆,绵延300余华里的封锁线毁于一炬。

    9月,3旅主力在如东县团和地方武装配合下强攻丰利镇。10月,3旅特务营和如皋警卫团对栟茶、马塘、丰利一线的伪军徐容部发起攻击。

    1944年1月,为打破日伪军“扩展淸乡”,粟裕指挥第1师主力发动攻势作战,连续攻克宝应、如皋、东台等地17个日伪据点。等等这些攻势作战,支援了“淸乡”区内的斗争,也减轻了“淸乡”区内斗争的压力。

    问:揭开局部反攻的车桥战役与四分区的反“淸乡”斗争有何关系?

    答:早在1943年6月至9月间,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去淮南军部开会的往返途中,就有目的地穿行于车桥、曹甸附近的边沿区,对敌情和地形进行实地侦察。1944年3月,发起车桥战役,揭开局部反攻的序幕。此战攻城打援,共歼灭日军465人、伪军483人,缴获一门92步兵炮及大批武器弹药。打乱了日伪军“扩展淸乡”“强化屯垦”的计划,进一步沟通了苏北、淮南与苏中根据地的联系。

    车桥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敌人,也给四分区军民以极大的鼓舞,乘胜发起攻势。4月28日,南通县8个乡的民兵和群众在新四军掩护下,焚烧了80多个日伪军瞭望台。5月19日,新四军特务4团,突破封锁线,进入如皋串场河以南“淸乡”区内,攻克童家甸据点。6月下旬,苏中军区发起南坎战役,不仅在耙齿凌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又在南坎打开了“淸乡”区封锁线一个缺口,主力进入“淸乡”区内作战。陶勇司令员还向各级武装发出“缴96式机枪”的竞赛,不到半年,缴获日伪军13挺96式机枪。在四地委和军分区统一部署下,“淸乡”区内也发起对日伪据点的夏、秋季攻势,攻克据点30个,逼退11个,敌军撤走据点20个,一共收复日伪据点61个[注13]。

    就在四分区群英会召开前夕的1945年3月1日,南通警卫团在三余镇东北20余里的海滩上,围歼因天气恶劣而迫降的日军运输机,全歼日军野中少佐以下24名军官,缴获96式机枪2挺。为即将召开的群英会献上一份厚礼[注14]。

    问:苏中四分区反“淸乡”斗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1944年10月,四分区反“淸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据统计,自1943年4月起,共作战2600余次,歼灭日伪军5600余人,捕杀汉奸特务1400余人。抗日军民也付出重大代价,群众死难上万人,县、区、乡干部牺牲104人,部队伤亡上千人[注15]。

    苏中四分区反“淸乡”斗争的胜利不仅恢复了原有阵地,而且开辟了29个乡的新区;反“淸乡”斗争提高了部队战斗素质,改善了武器装备,扩大了基层武装;锻炼了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这对于后来1944年底苏中新四军主力南下天目山,成立苏浙军区,重建“江南大营”[注16],提供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也为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主力的北撤提供了坚实的根据地,更为解放战争初期苏中“七战七捷”打下坚实的军事、政治和物质基础。

    反“淸乡”斗争,表现了苏中四分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英勇不屈、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精神,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团结一致的战斗目标,这都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注释:

    [注1]  谢竟成,1918年生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苏中军区四分区南通警卫团3营9连指导员,通海警卫连指导员,袁港区副区长、区委书记,苏中一分区南通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等职。亲身经历了苏中四分区反“淸乡”斗争,在“淸乡”区内坚持武装斗争,直到抗战胜利。1980年在南京军区军事法院院长职务上离休后,致力于反“淸乡”斗争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研究反“淸乡”斗争的历史。谢老多次接受笔者采访,并提供反“淸乡”的资料,此文是多次采访谢竟成老记录的整理文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