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新闻资讯
一位纪念馆老馆长的晩年幸福追求
点击:时间:2019-01-05
一位纪念馆老馆长的晩年幸福追求
如今, 在海安县县城里的男女老少中,有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位积极传承苏中“七战七捷” 革命精神的老人。他就是以此为晚年幸福追求的78岁老人海安县苏中“ 七战七捷”纪念馆原馆长、中国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陆大同同志。
陆大同同志,1941年12月出身在革命老区海安县一个偏僻贫困的雅周鸭湾村。1959年11月入伍,在部队提干。1974年转业到地方,先在海安县无线电元件厂工作,后调到县民政局工作。1988年3月从民政局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任主任(后任馆长)。当时只有纪念碑,没有纪念馆。东南大学齐康教授在美国讲学时,把纪念碑列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把“刺刀”,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前来参观瞻仰的人很多。1988年5月,纪念碑刚刚落成不到10天,前来视察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同志在讲话中说:“纪念碑建设很雄伟、壮观,这里要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但光有一个碑还不够,还要建纪念馆,要把“七战七捷”中的实物收集起来,现在只有几个领导人题词、书法,连粟裕的像都没有,这是个方向问题……”
从那时开始,陆大同同志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和节假日。他根据陈丕显同志的指示,积极提出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建议,并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紧接着,他起草了中共海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请示报告,并请南通市委、市政府转呈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军区。 先后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经省委副书记顾浩同志批准,省计委、经委,于1998年3月5日批复,同意兴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为了建纪念馆,陆大同同志经多年、数10趟奔波,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军内军外,走到国务院,跑到中南海,恳请有关领导签字,最后得到财政部、发改委、省财政厅、发改委,南京军区和南通市委的大力支持,先后共争取资金1300万元。同时,征地8.6亩和15.2亩(共2次)。为了征集文物史料,他带着江苏省委原书记江渭清同志和南京军区政委傅奎清同志的亲笔信,走访慰问了有关部队,受到了有关部队的热情接待,并无偿提供了大批的革命文物、史料以及退役坦克、大、小汽车等。经陆大同同志的扎实工作和多方努力,一座设计新颖,具有时代气息,集瞻仰、参观、游览、休闲、购物为一体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像一颗璀璨的眀珠,耸立在苏中大地。如今,已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馆后,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给陆大同同志亲笔来信:“大同同志:您在海安建馆有功,为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表示敬意,书字一幅。” 这可是陆大同同志一生最高的荣誉。他还积极创办了“七捷”馆刊。早在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之际就创刊发行,免费向全国各有关新四军研究会、参加苏中战役的老首长、老同志、各有关党史研究专家、学者和全国各有关革命纪念馆赠送,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他在2001年即将退休时,时任县委书记张爱军明确指示:“陆大同同志,退休手续照办,但人不能回去,可聘用文史馆员,要把纪念馆建好”。从此,他虽已进入了退休年龄,但他依然壮心不已,朝气蓬勃地工作在馆务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地关心、扶持着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就这样,他又协助三任馆长,又留用继续工作了整整12个年头。近40年的纪念馆工作,使陆大同同志积累了许多学习、研究、宣传新四军及“七战七捷”革命精神方面的史料、资料和材料,他在探索、实践、创新、拼搏中也获得了很多成绩和荣誉。比如,2010年2月28日,他应邀出席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纪念姬鹏飞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作为外地唯一的代表,作了《姬鹏飞情系苏中老区》的发言,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又比如,2012年2月,为纪念王必成中将诞辰100周年,他撰写的《“王老虎”在孟良崮战役中》一文,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和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行的第19次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奖。就这样,他先后在国家、省和有关新四军研究会.杂志及市、县报刊上发表文章400多篇,约100多万字。其中,在2012年以来的近几中,他虽然年岁已高,从留用后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岗位上真正退下来回到家里,但他仍坚持学习研究,撰写宣传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文章,并分别在《铁军》、《铁军纵横》、《南通铁军》、《江海晚报》等国家、省、市、县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就多达78篇,约20余万字。这批珍贵的资料,见证了碑、馆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笔巨大财富。
有一次,笔者在同陆大同同志交谈中,当笔者请他谈谈他多年来积极传承苏中“七战七捷” 革命 精神的感受和体会时,他笑着说:“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人生精彩梦为先,梦在心头任在肩。回忆近40年的学习、研究、宣传纪念馆工作,在传承苏中‘七战七捷’ 革命精神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工作的规律,源自于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在工作的实践中,使我不断实现了人生价值,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陆大同这位老馆长,他为积极传承苏中“七战七捷” 革命精神的人生实践,使我从中领悟到一条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要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和认真研究,就会不断有创新和发展;只要积极工作、敢于拼搏和努力奋斗,就会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和业绩。陆大同同志,他把传承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作为一种晚年的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责任、一种幸福追求。在晚年的幸福生活中进一步感悟人生,在瞄准自己的晚年幸福追求中进一步体味人生。正因如此,他在享受着生活幸福的同时,继续享受着传承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的快乐。
撰稿人:王茂华
如今, 在海安县县城里的男女老少中,有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位积极传承苏中“七战七捷” 革命精神的老人。他就是以此为晚年幸福追求的78岁老人海安县苏中“ 七战七捷”纪念馆原馆长、中国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陆大同同志。
陆大同同志,1941年12月出身在革命老区海安县一个偏僻贫困的雅周鸭湾村。1959年11月入伍,在部队提干。1974年转业到地方,先在海安县无线电元件厂工作,后调到县民政局工作。1988年3月从民政局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任主任(后任馆长)。当时只有纪念碑,没有纪念馆。东南大学齐康教授在美国讲学时,把纪念碑列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把“刺刀”,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前来参观瞻仰的人很多。1988年5月,纪念碑刚刚落成不到10天,前来视察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同志在讲话中说:“纪念碑建设很雄伟、壮观,这里要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但光有一个碑还不够,还要建纪念馆,要把“七战七捷”中的实物收集起来,现在只有几个领导人题词、书法,连粟裕的像都没有,这是个方向问题……”
从那时开始,陆大同同志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和节假日。他根据陈丕显同志的指示,积极提出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建议,并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紧接着,他起草了中共海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请示报告,并请南通市委、市政府转呈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军区。 先后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经省委副书记顾浩同志批准,省计委、经委,于1998年3月5日批复,同意兴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为了建纪念馆,陆大同同志经多年、数10趟奔波,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军内军外,走到国务院,跑到中南海,恳请有关领导签字,最后得到财政部、发改委、省财政厅、发改委,南京军区和南通市委的大力支持,先后共争取资金1300万元。同时,征地8.6亩和15.2亩(共2次)。为了征集文物史料,他带着江苏省委原书记江渭清同志和南京军区政委傅奎清同志的亲笔信,走访慰问了有关部队,受到了有关部队的热情接待,并无偿提供了大批的革命文物、史料以及退役坦克、大、小汽车等。经陆大同同志的扎实工作和多方努力,一座设计新颖,具有时代气息,集瞻仰、参观、游览、休闲、购物为一体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像一颗璀璨的眀珠,耸立在苏中大地。如今,已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馆后,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给陆大同同志亲笔来信:“大同同志:您在海安建馆有功,为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表示敬意,书字一幅。” 这可是陆大同同志一生最高的荣誉。他还积极创办了“七捷”馆刊。早在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之际就创刊发行,免费向全国各有关新四军研究会、参加苏中战役的老首长、老同志、各有关党史研究专家、学者和全国各有关革命纪念馆赠送,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他在2001年即将退休时,时任县委书记张爱军明确指示:“陆大同同志,退休手续照办,但人不能回去,可聘用文史馆员,要把纪念馆建好”。从此,他虽已进入了退休年龄,但他依然壮心不已,朝气蓬勃地工作在馆务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地关心、扶持着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就这样,他又协助三任馆长,又留用继续工作了整整12个年头。近40年的纪念馆工作,使陆大同同志积累了许多学习、研究、宣传新四军及“七战七捷”革命精神方面的史料、资料和材料,他在探索、实践、创新、拼搏中也获得了很多成绩和荣誉。比如,2010年2月28日,他应邀出席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纪念姬鹏飞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作为外地唯一的代表,作了《姬鹏飞情系苏中老区》的发言,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又比如,2012年2月,为纪念王必成中将诞辰100周年,他撰写的《“王老虎”在孟良崮战役中》一文,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和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行的第19次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奖。就这样,他先后在国家、省和有关新四军研究会.杂志及市、县报刊上发表文章400多篇,约100多万字。其中,在2012年以来的近几中,他虽然年岁已高,从留用后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岗位上真正退下来回到家里,但他仍坚持学习研究,撰写宣传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文章,并分别在《铁军》、《铁军纵横》、《南通铁军》、《江海晚报》等国家、省、市、县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就多达78篇,约20余万字。这批珍贵的资料,见证了碑、馆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笔巨大财富。
有一次,笔者在同陆大同同志交谈中,当笔者请他谈谈他多年来积极传承苏中“七战七捷” 革命 精神的感受和体会时,他笑着说:“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人生精彩梦为先,梦在心头任在肩。回忆近40年的学习、研究、宣传纪念馆工作,在传承苏中‘七战七捷’ 革命精神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工作的规律,源自于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在工作的实践中,使我不断实现了人生价值,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陆大同这位老馆长,他为积极传承苏中“七战七捷” 革命精神的人生实践,使我从中领悟到一条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要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和认真研究,就会不断有创新和发展;只要积极工作、敢于拼搏和努力奋斗,就会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和业绩。陆大同同志,他把传承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作为一种晚年的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责任、一种幸福追求。在晚年的幸福生活中进一步感悟人生,在瞄准自己的晚年幸福追求中进一步体味人生。正因如此,他在享受着生活幸福的同时,继续享受着传承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的快乐。
撰稿人:王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