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新四军第四师抗战在淮北抗日根据地

点击:时间:2024-06-26
新四军第四师抗战在淮北抗日根据地
 蒋玉武

新四军第四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祖国半壁河山沦陷,侵略矛头直指华中腹地的严重形势下,于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第十一、十二旅和萧县独立旅。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转移到皖东北地区。6月,撤销第十二旅,并将各旅的骑兵集中编为师属骑兵团。7月,邓子恢任政治委员。9月,第十旅与第三师第九旅对调建制。1941年11月,新四军淮北苏皖边保安司令部改编成淮北军区,归新四军第四师建制,赖毅任司令员,刘子久任政治委员,饶子健任副司令员,白浪任参谋长,刘作孚任政治部主任。1942年11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部兼淮北军区领导机关。彭雪枫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吴芝圃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军分区(第九旅兼)、第二军分区(第十一旅兼)、第三军分区、第四军分区(宿东游击支队兼)。1944年9月,彭雪枫在战斗中牺牲,张爱萍任师长,韦国清任副师长。1945年7月,新四军第四师重建第十二旅。10月,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第十二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至此,新四军第四师番号撤销。 
新四军第四师是一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支游击部队成长为坚持华中抗战,驰骋于豫皖苏三省边界和淮北敌后的劲旅。这支部队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消灭了大量敌人,牵制了日寇大量兵力,解放了广大国土,拯救了敌后人民,建立起豫皖苏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新四军第四师长期战斗于豫皖苏边区和淮北地区,经常面临着敌、伪、顽交织不断地“扫荡”与进攻。这支组建不久的部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它既积累了丰富的争取与斗争的胜利经验,也有着一时的曾经遭受挫折的教训。这些用先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与教训,是中国革命战争历史宝库中一部分极其宝贵的财富。
一、向西防御阻击顽军
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事变”之后,调集30万大军,以李宗仁为总司令,分4个“清剿”区,向我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进攻。淮北区的主要矛头指向新四军第四师及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集结兵力总共9个师14万余人,相当于我第四师兵力的7倍,2月初向我淮上及永城地区发动进攻。
据此,中原局和军部按照党中央、毛主席针对华中作战的指示,于1941年1 月,对华中的反顽斗争作了全面部署。其中赋予第四师的任务是:一、以游击战坚持津浦路西、陇海路南之豫皖苏边现阵地,坚决阻止反共军向津浦路东及陇海路北深入。二、当反共军进犯时,应在政治上开展攻势,向顽军作政治宣传、统战工作,动摇其战斗意志;在军事上一面以游击战争予以打击和阻滞,一面集结必要的兵力,实施机动突击,在运动中歼其一部。三、还必须在敌占区开展群众工作,争取伪军,作长期坚持的布置。四、到不能坚持时,主力退到皖东北地区,但应留下必要的部队,在原地分散坚持游击战争。新四军第四师根据上述指示,确定了“军事政治游击宣传战”的反顽斗争方针,并在边区党、政、军、民中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准备还击顽军的进攻。
1941年3月30日,顽军分3路北渡涡河,和日伪军秘密勾结,策动其向我根据地连续“扫荡”;指使土顽和封建会道门势力,在后方组织暴乱。新四军第四师处在日伪军的“扫荡”,顽军的进攻,敌、伪、顽夹击的极端复杂而又严重的形势下,各部奋勇作战,顽强自卫,给敌、伪、顽以大量杀伤,并取得了战役和战斗的多次胜利。2月3日第四师四纵队六旅一部在亳北李庄,歼豫皖“剿共”军永涡毫联防自卫团司令兼毫县县长马允修部。4月初,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一团,击溃顽军一四二师四二四团后,又回师将配合顽军向我进攻之敌军包围于门西张家,毙敌40余人,粉碎了敌、伪、顽夹击我军的阴谋。4月4日,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一团趁暴风雨之夜,突袭马家楼,歼顽军一部。4月19日,顽九十二军一四二师四二五团,在团长陈锐霆同志(我党秘密党员)率领下,在怀远县褚集举行反内战战场起义。4月20日,第四师十旅二十八团,十一旅特务营及三十二团,袭击怀远大小郭家之顽军十四游击纵队牛肃久第一支队及土顽徐光肇部,将其全部歼灭。
但是,由于顽强我弱、顽众我寡的实力对比,第四师虽然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英勇作战,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未能根本扭转这种日益不利的形势,并几次遭受重大损失。4月22日,在宿县以南大小营集战斗中,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及师卫生部遭受严重损失。与此同时,我睢杞太地区党政机关在杞县梁寨遭顽军袭击,地委书记韩达生同志牺牲。这时部队疲劳,弹药无补,给养奇缺,非战斗减员严重,根据地大部被敌占领,伤病员无处安置,各级党政机关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只好随军行动。我军处境已十分困难。
1941年5月4日,根据上级命令和急剧变化的情况,彭雪枫率第四师主力向皖东北地区转移,第四师十一旅留在路西坚持斗争。但由于形势继续恶化,部队损失严重,加上粮弹奇缺,不得不于5月30日被迫放弃了我们艰苦奋斗创建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告别了边区的父老兄弟姐妹,向津浦路东的皖东北地区转移。
第四师奉命转移至皖东北地区后,遵照华中局指示,于7月19日在淮宝县的仁和集(今属洪泽县),召开了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华中局代表、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亲临参加。会议肯定了3年来第四师及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的成绩,并全面检查了3个月反顽斗争中各方面的问题。彭雪枫代表军政委员会总结与检查了反顽斗争中失利的经验教训,并诚恳认真地作了自我批评。
二、在战斗中发展壮大
1941年8 月,第四师到皖东北后,该地区所辖范围及党政军等领导机构都进行了新的调整,将皖东北地区党委改为淮北苏皖边区党委,由邓子恢、彭雪枫、刘子久、吴芝圃、刘瑞龙、张爱萍、刘玉柱为委员。邓子恢为书记,刘子久为副书记。 8月7日,华中局决定: 一、将皖东北地区、淮宝地区,划归第四师活动地区。即成立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党、政、军、民、财政、行政等工作。指定邓子恢同志为军政委员会书记。二、陇海路南、运河西、淮河北、津浦路铜山、蚌埠、凤阳段东侧均归四师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9月9日,华中局和军部决定:第四师十旅拨归三师建制,第三师九旅拨归四师建制。原旅团番号照旧不变。9月15日,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12月,中央决定;睢杞太地区党政军各系统划归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和军区领导 。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使日本侵略者惶恐不安。1942年11月14日,驻徐州日军第十七师团、独立第十三混成旅团各一部及伪军第十五、第二十八师等部,共6000余人分5路向我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根据地党政军民在第四师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展开反“扫荡”斗争。地方武装就地坚持游击战争,配合主力作战,主力大部向敌伪侧翼和后方进攻,迷惑和调动敌人,然后,抓住敌人兵力分散,常被袭扰,作战疲劳,补给困难等弱点, 转入了连续进攻。至12月16日,收复青阳镇、马公店、金锁镇等据点多处,胜利地结束了历时33天的反“扫荡”战役。1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和华中局及军部的命令,实行主力地方化,第四师兼淮北军区。
1943年夏,淮北区党委总结了各地对敌斗争的经验与教训,实行主力军、地方武装、民兵相配合,组成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全面开展了反蚕食和反伪化斗争,新四军第四师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先后在泗宿公路沿线及 淮(阴)、泗(阳)、邳(县)、睢(宁)、铜(山)地区,拔除了罗圩、黄圩、靠圩、顺河集、叶场等26个敌伪据点,并以武工队深入泗(县)、灵(壁)、睢(宁)、宿(迁)等县的敌占 区,恢复与开辟了13个区、70多个乡的游击区。8月中旬,我九旅二十七团、三分区 部队、睢宁县地方武装和民兵4000余人,对睢宁敌伪据点叶场进行围困战,在1周内,先后击退了敌伪4次突围和5次增援。在我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下,伪军1个中队向我投诚,其余两个中队见大势已去也相继放下武器。至18日,伪军大队长余景德以下官兵400余人,全部投降。叶场围困战的胜利,成为我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密切配合,实行人民战争的范例。
1943年11月,淮北军区第四军分区成立,张太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4年3月,我淮北地区,以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在东起运河、西到津浦路的广大地区内,对守备薄弱的日伪据点展开攻击,历时3个月先后攻克大店集、归仁集、灰古集、老韩围子、阀瞳 集、张楼等据点51处,毙伤俘虏日伪军5000余人,开辟了泗县、灵璧、睢宁、宿迁之间的广大地区,并控制了一段运河线。
三、加强根据地建设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第四师及地方武装和民兵对日、伪、顽作战的过程中,各条战线的建设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军事建设第四师在整编后,加强了军政训练,3800名新战士补入部队,战斗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地方武装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43年7月召开了民兵工作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作出了加强民兵工作的决议,成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民兵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到1945年,津浦路东有群众武装近10万人,路西约2.5万人。
政权建设1941年9月15日,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召开成立大会,到会代表300多人,推选刘瑞龙为主任,刘玉柱为副主任(后陈荫南接任);宣布了施政纲领,确定了施政计划。行政公署成立后,进行了改造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工作,实行“三三制”原则,在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1/3。在基层行政组织中,废除保甲制,建立了乡村制。召开边区各界代表大会,成立了淮北苏皖边区参议会,参议长田丰(后刘子久接任),副参议长吴静宣(后由吴芝圃接任),各县也成立了参议会。边区、县、乡政权中,成立了行政委员会。“三三制”的政权和民意机关,对于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极大的作用。
党的建设淮北路东、路西各县建党时间较早,领导过多次工农斗争和农民武装起义,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党的影响在群众中依然存在。抗日战争开始,各地党组织陆续恢复。随着武装斗争、群众运动和根据地建设的发展,党的组织在根据地内全面地系统地建立起来。1942年1月,区党委调整了地委组织,将洪泽湖以东和以北新划归淮北的几个县组建为一地委,将原皖东 北党委改为二地委,将邳雎铜地委改为三地委,宿东地委改为四地委。1943年1 月,中央批准了按一元化原则建立的中共淮北区党委,邓子恢为书记,刘子久、刘瑞龙为副书记,彭雪枫、吴芝圃、刘玉柱为委员。1943年初,区党委派寿松涛赴黄铜加强领导,成立了萧宿铜县委。主要任务是坚持这一战略要地,扼守顽军东犯的大门,同时保证我军将来西进的通路。
群众工作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在各条战线上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1941年6月,在皖东北区党委召开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由邓子恢、刘瑞龙同志传达了华中局刘少奇同志的指示,介绍了淮南路东和苏北的经验。1943年1月14日,为了贯彻“精兵简政”的政策,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淮北根据地的工、农、青、妇4个救国会,合并组成淮北苏皖边区各界联合救国会,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加强了基础组织的领导,使工作更加扎实。
财政经济建设为了克服财政经济方面的困难,保证军民供给,改善军民生活,淮北区党委首先健全了政府的财经机构,加强财政经济的建设。边区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实行合理负担的统一的累进税,征收公粮、田赋和货物税。为了发展经济、调节财政、稳定金融, 并和伪币、法币作斗争,建立了淮北地方银行,发行了边币;兴修水利:动员民工加固淮河大堤,疏浚淤塞  河道,减轻洪水灾害。白手起家,成立了兵工厂,翻造子弹,修理机械,制造手榴弹,制造50掷弹筒和改装迫击炮。同时兴办被服厂,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服务于战争和人民的需要,对打破敌伪的封锁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逐步克服了淮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度过了黎明前最困难的两年。
文化教育:淮北抗日根据地先后出版了许多报纸和刊物,指导了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出普及小学教育是基础,以小学校为中心区办社会教育,使文化与广大群众联系,教育工作和当前抗战联系,并团结农村各方面人士从事农村教育工作。1942年秋,在淮宝县仁和集成立了“江淮大学”,接收从上海等敌占区来的进步青年,对他们进行抗战救亡和根据地政策的教育。开展冬学运动,提倡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明确了教育工作方向。
新四军第4师从1941年1月正式组建到1945年11月重新整编为止,在津浦路东淮北地区共战斗了4年零9个月的时间新四军第4师创建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十九块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中,4师和淮北军区部队共歼敌6万余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地方武装2.3万余人,胜利地完成了坚持淮北地区抗日斗争的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