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在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的日子里

点击:时间:2019-03-25
在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的日子里
 

 
当我们陪同一批又一批来宾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第红十四军纪念馆时,不时地听到许多赞许声,他们为如皋市委、市政府的果断决策,为纪念馆的大度设计、精心布展和丰富的实物资料而感叹不已。作为红十四军纪念馆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此时的我不免再次享受着成功后的喜悦,同时也自然地勾起那近三年征集工作往事的回忆。
为了做好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布展工作,2008年3月27日晚,时任市委副书记杨曹明专门约我到他办公室专题谈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问题。鉴于我曾任职市委党史办主任和市档案局局长,周边县(市)人际关系和党史、档案业务较熟,要求我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同时采纳我的建议,借用退休人员,组建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办公室。从2008年5月开始到2011年6月9日纪念馆开馆, 我们先后走访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6个省、市,南京、杭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苏州、吴锡、淮安、宿迁等10个地级市,如皋、通州、海门、启东、如东、海安、泰兴、姜堰、靖江、东台、崇明、江阴、张家港、邳州以及湖南省长沙、湖北省枣阳16个县(市)的党史办、民政局、档案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烈士陵园等100多个部门和单位,先后走访上述县(市)的125个乡镇,走访烈士后代家庭395 户,走访红十四军失散人员13名,查阅档案资料 2395 卷,征集人物照片 400余张,资料照片1936 张,征集实物 372件(含烈士陵园先期征集保存的165件),征集各地党史、方志、档案、民政部门出版的革命斗争史、英烈传、专题回忆录和市(县)志等书刊153册(件),档案资料复印件 1141 件,拍摄红十四军失散人员专题片一部。主要工作具体在下面五个方面:
一、组织到位,使征集工作得到保障
2008年4月10日下午,时任市委副书记杨曹明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落实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问题。会议明确了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领导班子由市政协副主席刘聪泉、市民政局局长强汉林、市委党史办主任黄玉良组成;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班子由市政协原主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浦文海,市委党史办原主任、市档案局原局长殷春泉、市民政局副局长施才组成。会后,借用市委党史办、市民政局退休干部谢建奇、成耀宗、康仲霖及徐素红、徐云等5位同志,组成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办公室(以下简称征集办公室),在浦文海主席的直接领导下,由殷春泉同志具体组织实施,开展江苏境内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原红十四军在南通、泰州地区活动的县(市)乡镇的征集工作。2010年11月,为了达到与红十四军纪念馆布展工作序时进度要求,还先后临时安排市委党史办副主任邱贵平以及党史科科长李亚平、副科长姜晓燕、市新闻中心新闻部主任丁松山、市公安局档案室主任许虎以及市委党校副校长蒋文祥、原市鞋帽厂厂长冷玉健等同志分组突击做好北京、上海、南京、邳州等地的征集工作。
为了学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昌“八一”建军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等单位的布馆经验,市政协副主席刘聪泉还带领党史、城建等部门的同志奔赴北京、江西等地参观学习和征集资料,为红十四军纪念馆布展设计起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为了帮助征集办公室顺利开展相关地区的工作,市政协原主席魏国平、刘桂江、浦文海等领导带领有关同志分别到北京、南京、南通、泰州地区以及邳州市做好协调工作,从而为征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使征集工作规范有序,浦文海主席、黄玉良主任于2008年5月14日专门召开征集办公室人员会议,讨论通过了征集办公室起草的《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方案》,并就人员分工、征集方法和实物资料保管、征集经费管理等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形成了《会议纪要》。征集工作实行不定期工作交流和大事及时请示汇报制度,供以后实施。
在杨书记和浦主席的关心协调下,2008年至2011年期间,由市财政先后核实拨款,相继解决了办公用房、桌椅和征集经费,购置了电脑、照相机、录音笔等必须设备,为征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精心策划,使征集工作有的放矢
为做好征集工作,征集办公室的同志们作了精心准备。一是多次召开相关老领导和对红十四军知情人员座谈会,通报征集方案和征集工作情况,请他们提供征集线索,认真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二是将预先征集来的各县人民革命斗争史料中涉及到红十四军时期的相关内容复印,供征集人员反复阅读,以便集中讨论,编制好到各县(市)征集计划;三是编写《通海如泰地区农民武装斗争大事记》,以便在各县(市)征集过程中重点进行走访调查;四是以本市党史、民政、档案部门的名义发函或电话联系南通、泰州地区相关县(市)对口部门,通报我们征集工作的信息和建议,请他们安排时间和知情人员做好征集协调工作;五是以如皋市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办公室的名义发布《关于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的公告》,并通过各种途径在相关县(市)新闻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红十四军,积极为我们提供征集线索;六是根据省民政厅编制的《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将其中的红十四军时期牺牲的烈士分县(市)摘录汇编打印,为到各地商讨征集走访对象打下基础;七是制定实物资料接收、移交、登记管理制度、台账和征集工作情况交流、汇集制度,严格接收和保管程序,及时掌握和跟踪征集线索;八是加强电子文件和征集费用的规范管理,及时输入和准确提供信息,从而达到规范管理,有的放矢,忙而不乱。
三、认真实施,使征集成果富有成效
我们每到一地,积极依靠当地党史、民政、档案部门的领导,向他们通报如皋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资兴建以红十四军纪念馆为主体的红十四军公园的重大决策,共同商讨当地征集工作的方案,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州、姜堰市民政局分管局长施锦荣、钱建平同志多次冒雨陪同征集办公室的同志深入乡镇做好征集工作。启东、海门市档案局女局长卫健、盛美英同志不顾天气炎热,亲自到档案库房不厌其烦帮助调阅档案。征集办公室的同志到黄火青、秦超的家乡征集,湖北省枣阳市民政局领导十分感动,副局长习心峰等领导租车亲自陪同我们深入实地专访,扩大了红十四军和如皋老区的影响。江阴市党史办党史科赵修平科长多次为我们查阅和邮寄江阴籍红十四军一师烈士档案资料。各地党史部门更是责无旁贷,通力合作,使征集工作进展较为顺利。
红十四军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由于旧城改造和农村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保存下来的东西甚少,即使仅存一些也往往舍不得捐赠。但由于各相关乡镇民政助理(科长)或敬老院院长一直陪同我们起早摸黑,冒着夏季酷暑和冬季严寒冰冻,不厌其烦地往返在农村的乡间小道和农民的家前屋后走村串户,反复做过细的工作,使被访对象充分理解我们的征集意图,使征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原副校长陈汝明在医院病床上,向我们移交了原中共通海特委书记刘瑞龙早年写给他的关于编辑《回忆红十四军》的亲笔信;通州市民政局优抚科长杨国华接待我们时说:“征集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和建红十四军纪念馆是一项抢救工程,是千秋伟业,应当全力支持!”他不顾炎热高温调出许多档案,不厌其烦地复印档案资料,并依依不舍地把他在工作中保存的近三十年的刘瑞龙的手迹原件献出;原中共如皋县委委员、江安区委书记缪春昂开展地下工作掩护用过的37件箍桶匠器具,一件不少地由他孙子缪德和全部捐出。如皋古玩收藏人员何昌均获知征集公告后,主动捐出他在如皋西部地区发现并购回收藏的红十四军时期赤卫队使用过的一把大刀。如此动人的事例太多了。在捐赠过程中,凡捐赠者从不计较个人名利,“ 红十四军先辈连命都能献出,我们捐出点东西还要什么?”这就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在征集过程中,凡发现新的线索,我们都紧追不放,跟踪到底。在江阴市渡江纪念馆,意外发现了14名江阴籍的红十四军一师烈士照片和简历,于是我们深入当地党史、档案部门查阅档案史料,走访当地老党史工作者和红十四军二支队大队长朱松寿等烈士的后代,结合考证如皋、靖江档案资料,基本弄清了江阴红军和红十四军之间的联系,并先后征集到33名江阴籍的烈士史料和一件保存近八十年的实物。在通州地区,发现了一张发黄霉变难以辨认的红十四军失散人员照片,随即跟踪采访了当时江苏唯一的红十四军幸存者96岁的红十四军女战士周银珍,亲耳听她叙述红十四军田家铺战斗壮烈情景,并在市广电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拍摄制作了专题片一部,同时还对原通海如泰地区的136名红十四军失散人员作了初步了解,对其中13户后代作了重点走访。
为了努力扩大红十四军纪念馆宣传教育的良好效果,我们在征集过程中,重点向了解烈士生前情况的90多岁健康高龄老人走访座谈,认真捕捉记录烈士生前的各种信息,采集烈士亲属中烈士模特照片,回来后制作红十四军时期烈士信息登记簿,请画师根据模特照片并根据征集过程中采集到的各种特征,绘制了223张红十四军烈士照片,加上82张由红十四军活动区域内的相关县(市)烈士陵园提供的照片,在纪念馆设计制作了一座新颖的“追思墙”,成为红十四军纪念馆内的一大亮点,令参观者止步、凝视、追思。
四、奋发工作,以实际行动告慰红十四军英烈
近3年来的征集工作,在市领导姜永华市长、杨书记、浦主席、刘聪泉主席和市党史、民政、档案、财政等部门的关心协调下,征集办公室的同志们深深被红十四军英烈精神所震撼,为各地众多友好单位和烈士后代支持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征集工作而感动,紧紧围绕“让领导放心,使烈士后代满意”这一目标,积极克服各种困难或冷遇,团结战斗作出了默默无闻的奉献。73岁的老民政科长成耀宗、70岁的烈士陵园退休干部康仲霖不顾年迈、高血压等疾病的困扰,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参谋,始终工作在第一线。市委党史办原科长谢建奇是位60岁的女同志,努力克服女儿刚生小孩没人照顾的困难,除参加第一线的征集工作以外,还要起早带晚乃至于星期六、日加班做好办公室财务等内务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打字员徐云同志虽然年轻,但已十月怀胎,还硬是坚持到分娩前夕才不得已离开岗位。就连驾驶员徐素红同志也为红十四军精神所感染,从早到晚开车不停,工作非常辛苦从无怨言。同志们的精神和行动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家中有93岁高龄的老父亲和身体较弱、长期生病的爱人需要照料的情况下,我仍想方设法做好他们的工作,和同志们一起,既当指挥员更是主力军,始终战斗在第一线。长期在外奔波,劳苦和风寒促使自己右膝关节受损严重,经常疼痛难忍,但想到一生能和大家做好一件深远影响意义很大的事业而无怨无悔。
红十四军征集工作涉及面广,不可避免在某一地区受阻,我们总是想方设法,通过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关系争取支持,使征集工作不受影响。在泰兴市,泰州市政协文史工委主任尹愚夫亲自打电话给古溪等镇党委书记,帮助我们协调工作;在湖南,中南大学黄炳炎老师主动协借车辆陪同我们驱车230多公里,赶赴李维汉纪念馆做好征集工作。
在乡镇征集工作中,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区域扩大,我们每天行程多达200多公里,最多的达325公里,为了减少往返时间,突击做好某一地区征集走访工作,经常中午一点多钟最迟一次二点半后才能吃饭,晚上七八点钟回到住地,晚饭常是6元钱刀削面。为了节约开支,征集人员长途之行,总是自带方便面当主食,黄瓜、番茄当菜。南通市档案局副局长许建华在听取有关征集工作汇报后就当场动情地说,你们为做好征集工作真是走遍了千山万水、走访了千家万户、道尽了千言万语、饱尝了千辛万苦。
五、湖南之行,喜获红十四军纪念馆镇馆之宝
在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中,特别令我难忘的是2005年11月湖南和广东之行。经报请市有关领导同意,决定赴何昆家乡湖南永兴县和黄埔军校开展采访和征集工作。我和时任市烈士陵园主任顾小平、市鞋帽厂厂长冷玉健、市广电局记者宋晓晖一行四人乘火车南下于11月5日来到湖南省郴州市,即受到何昆的孙子何昭善、研究何昆的学者何喜智和永兴县党史办主任陈玉娥、王日明等同志的热情接待。我们参观了何昆军长的故居,拜访了何昆的女婿,采访了当地熟知何昆军长早革命活动的高龄老人。何昭善同志为了表达对先辈的追思和感激如皋人民对何昆军长的爱戴之情,在繁忙工作中,他开车全程陪同我们去永兴转坪石(何昆学徒、从军的地方)赴广州,披星戴月,不辞劳苦,想方设法为我们提供方便和确保安全,并把保存八十多年的何昆行军床、何氏家谱等捐赠给我们,使之成为红十四军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在广州,我们受到如皋老乡原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白云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并先后去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参观和开展征集工作,获取了《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等重要研究史料。此行以后,我们制作了《青山慰忠魂》专题片一部。
站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广场上,我浮想联翩、、、、、、,在近三年来的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的日子里虽辛苦但有意义。经过众多革命老前辈和历代党史、档案、民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本人以为还需在以下二个方面继续做好工作:一是想方设法到中央档案馆查阅相关档案,彻底了解红十四军重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情况;二是做好秦超等红十四军领导人的实物史料征集和研究工作,在认真考证的基础上以求统一。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抢救这些史料,让红十四军的精神激励我们的后代,为建设美好家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
 
 
 
 
 
 
供稿:殷春泉
主编:王茂华
编辑:蒋玉武
 
 
 
 
 
 
 
 
 
关闭